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三十三)
羌 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羌族》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县、汶川、理县、北川、平武县等地。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总人口有30.6万多人(2000年),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信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是见景生情,即兴发挥,抒发出唱者不同的心境。内容多为颂扬英雄、先辈功绩和欢迎客人,礼仪性强。民间乐器主要有羌笛、口弦、唢呐、锣、钹、响盘(铜铃)、羊皮鼓、指铃、肩铃等。其中,羌笛最具特色,是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演奏时多为独奏,曲调自由,大致分为劳动曲、爱情曲、迎春曲三类。羌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舞风古朴典雅,粗犷优美。主要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仪性和集会性舞蹈四类,基本动作较为一致而各具特色。羌族民间工艺别具一格,以挑花、刺绣最为出色。心灵手巧的羌族妇女,不需图稿,信手绘成各种优美的图案,绣成绚丽多彩的成品。石匠凿制的石狗、石柱、门坊和碑刻等,精巧美观,表现出民间工艺的高超技术。羌族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与碉房。碉楼多矗立于关口要隘或村寨附近及中心,以石砌筑,外观雄伟,坚固实用,楼体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上细下粗,棱角突出,结构严密,内有六七层,最高的达十三四层。碉房也叫“庄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也有两层和四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羌族服饰朴素美观,风格独特,男女包头帕有瓦片状的青布上绣有花纹的“一匹瓦”、白布帕包头的“万年孝”、黑色头帕白色布块的“喜鹊头帕”等,男女都穿棉布或锦缎(过去为自制土布或麻布)长衫,右衽,比较宽松,形似旗袍。男衣过膝,女衫有的到脚背。色彩因年龄不同有所变化,中老年人多为单一的蓝色、黑色,年轻姑娘则喜欢艳丽的色彩。衣衫外套无领、无袖、无扣的羊皮褂子,羊皮褂子四周露垂长毛,晴天毛向外,雨天毛向内,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垫背和负重。男女除了束腰带,女子还喜欢束花围腰和绣花飘带,男子系裹肚。在高山或半高山的羌族男女裹绑腿。鞋类以自制的“云云鞋”最有特色。形似小船,鞋尖微翘,面上绣有云纹图案。未婚男子和姑娘穿绣花彩鞋,中老年人则穿素色圆口布鞋。现在,羌族地区旧貌换新颜,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巨大发展,羌族人民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全套五十六枚,分别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套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其中,第三十三枚为“羌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