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八)壮族

(2025-08-06 12:09:15)
标签:

杂谈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八)  壮 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差别是指各民族之间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差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不断变化。民族差别与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形式构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不同的民族特点形成民族间的差别。承认民族差别的存在,正确对待民族差别,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是极其重要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民族(八)壮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壮族的人口数为1956.9万人。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百越族。在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随着历史的演进,壮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壮语是壮族的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语法结构与汉语类似,但词汇和发音有独特之处。在壮族聚居的地区,人们通用壮语,而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则多使用汉语。壮文是壮族使用的文字,创制于1957年,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6个字母。壮文在壮族地区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和支持,壮文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壮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和传统手工艺等。壮文是壮族使用的文字,创制于1957年,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6个字母。壮文在壮族地区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视和支持,壮文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铜鼓节、花婆节、陇端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业生产、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有关。在壮族的传统中,铜鼓被视为神圣的乐器,与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壮族的风俗习惯独具特色。在服饰方面,壮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蓝黑色为主色调,衣裤肥大宽松。在饮食方面,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薯类等杂粮。特色菜肴有螺蛳粉、糍粑肉等。在居住方面,传统民居多采用干栏式结构,以竹木为材料,通风透气,防潮防虫。壮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祭祖活动通常在春节和清明节等重大节日进行。壮族也崇拜自然神祇,如土地神、山神等。在一些地区,壮族还信仰道教和佛教。壮族的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农业方面,壮族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同时发展了果树种植、渔业和畜牧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族的民族特色旅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壮族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壮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199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五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全套五十六枚,分别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采这套邮票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一次发行枚数最多的一套邮票,其中,第八枚为“壮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