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名人(三)—茅 盾
文化名人是指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地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其所处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了解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文化名人,他们怀着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忠诚和热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反对气势汹汹的帝国主义,与人民大众血脉相连,不断冲破社会成见和传统束缚,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对民主文明的热切追求,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文化名人的永久纪念,我国邮政曾发行一些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今天我们就从方寸世界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名人。
《茅盾诞生90周年》纪念邮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嘉兴人。1913
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11月,接编《小说月报》。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1928年7月东渡日本。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1940年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1946年,赴苏联访问。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1949年2月,到北平。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文革”时期,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
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生前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 1921
年算起。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茅盾生前把
25万元稿费捐作奖金,用于设立“茅盾文学奖”。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1986年7月4日,为纪念茅盾诞生 90
周年,国家邮政发行一套《茅盾同志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
2枚,两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茅盾肖像”和“茅盾与《子夜》手稿”。第二枚邮票“茅盾与《子夜》手稿”画面表现的是茅盾充满自信的半身坐姿,背景是茅盾的《子夜》手迹,字迹清楚、秀丽。《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出版曾轰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这一设计,对于反映茅盾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极为妥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