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家(十三)——梁
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行以我国现代科学主题的系列纪念邮票,不仅有助于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尊重,充分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
为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为配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隔14年,我国邮政在1992年11月2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基础上,于2006年5月13日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四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四枚邮票分别描绘了林学家梁希、桥梁专家茅以升、物理学家严济慈和物理学家周培源的风采。其中第一枚为
林学家“梁希”。
《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梁希》
梁希(1883-1958),浙江吴兴人,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曾任林业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梁希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产化学研究,晚年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并在科学技术界和民主党派中兼任一些领导职务。他的主要业绩是培养了大批林业科技人才,在中国首创了林产制造化学,传播了新的林业科学理论,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绿化全中国的林业建设方向,把中国林业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梁希在40多年林业工作的生涯中,有30多年担任林产制造化学、森林利用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认为中国是多山之国,林产丰富,大力发展林产制造化学事业是富国利民之道。梁希从1916年开始讲授林产制造化学,使之在中国首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在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科研工作。1919年在浙江大学首创中国第一个森林化学室,尔后又在中央大学创立了同类实验室,进行了如松树采脂、樟脑制造器具、油桐种子分析和桐油抽提、木材干馏、木精定量、木素定量等试验研究。1935年,他在中大农学院将浙江诸暨制樟脑使用的凝结器加以改良,制造成提炼樟脑(樟油)的实验装置,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三浦伊八郎教授改良的土佐凝结器相比,樟脑得率提高110-169%。中国旧法榨取桐油,有25-50%的桐油残留在桐饼(粕)内,十分可惜。梁希于1935年做的化学浸提桐油试验,可获取桐子中的桐油99%以上,大大增加了桐油得率。梁希既对自己严格,对学生和助手们也同样严格。工作上出了差错,他严厉批评,毫不客气。他不允许上课、上班迟到。按时工作和珍惜时间,是他一贯恪守的准则。梁希不但在学习、工作上诲人不倦,而且在思想、生活和事业上也十分关心爱护学生,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他教导学生:人生学习求知,好比建高楼大厦,必须先坚地基,然后博览群书,集思广益。他还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切戒利欲熏心,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决不要有任何骄傲、夸张。梁希最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参加他们的活动。1941年中央大学森林系(现南京林业大学)5名学生毕业,他在欢送会上即席赋诗一首,并书赠每人一份。诗曰:“一树青松一少年,葱葱五木碧连天。和烟织就森林字,写在巴山山那边。”梁希把5位同学比喻成5棵青松,5木正好构成森林二字,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蕴含了梁希对学生殷切的希望和深厚的感情。学生经济困难,他解囊相助。对学生出国深造,他给予支持,并教导他们安心学习,不忘祖国。1945年8月,吴中伦赴美留学前,梁希赠诗一首:“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无语送吴郎,定知三载归来后,苍海茫茫好种桑。”1983年12月28日是他诞辰一百周年,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中国科协、林业部、中国林学会、中国农学会于12月15日在北京联合举行纪念大会。回顾了梁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生,高度赞扬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