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家(五)——林巧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行以我国现代科学家为主题的系列纪念邮票,不仅有助于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尊重,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纪念邮票
为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1990年10月10日,我国邮政在1988年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基础上,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四枚邮票分别描绘了医学科学家林巧稚、天文科学家张钰哲、化学科学家侯德榜和农业科学家丁颖的风采。其中第一枚为医学科学家“林巧稚”。
《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纪念邮票《林巧稚》
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摩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好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天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准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林巧稚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邮票主图为林巧稚头像,背景为林巧稚对医学研究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