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八)——郭守敬
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李约瑟教授,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在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的书中,提到过,“至少在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也正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缚着,使我国虽然在科学方面启蒙很早,但是却在很多方面被束缚着。在我国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景象繁荣。包括《墨经》、《山海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天文地理,人文科学,医学,植物的知识论谈,打开了我国通往希腊、罗马的道路。而到了汉代以后,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技术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也正是这卓越的成就造成我国固步自封。很多东西始于中国,却被他国加以创造利用,最后成为攻击我们的武器。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
为了展示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立古代科学家的丰碑,国家邮政在1955年8月25日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纪念邮票基础上,时隔七年,于1962年12月1日发行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8枚,分别展示了蔡伦、孙思邈、沈括和郭守敬的光彩及他们的伟大成果。其中,第七、八枚为《郭守敬像》《天文》。
《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郭守敬像》《天文》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曾任太史令,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在光学方面成就是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中国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在天文学方面成就是编制《授时历》,曾修建过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天文台,创造了近 20
件天文观测仪器,为了精确汇集天文数据,以备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精心设计制造了一整套天文仪器,共 13
件,其中最有创造性的有 3件:高表及其辅助仪器,简仪和仰仪,他一生制造的天文仪器,大多具有设计科学、结构巧妙、制造精密、使用方便的特点,而且绝大多数都注意到仪器安装的校正装置。他的创作博得同时代和后世的高度赞扬。史称为人高傲的王恂每见到郭守敬的新创作,皆为之心服。郭守敬在简仪上设计的赤道经纬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装置,欧洲直到公元1598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类似的装置。郭守敬在简仪中使用了滚柱轴承,以使简仪南端的动赤道环可以灵活地在定赤道环之上运转。西方的类似装置是在二百年后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的。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确定一年为
365.2425 日,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实际数字仅相差 26 秒。郭守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八大科学家一。邮票《天文》整个画面在布局上以古天文仪器为主,远处青山白云隐约可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