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十七)——张仲景
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李约瑟教授,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在他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史的书中,提到过,“至少在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也正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缚着,使我国虽然在科学方面启蒙很早,但是却在很多方面被束缚着。在我国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更是“百家争鸣”景象繁荣。包括《墨经》、《山海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天文地理,人文科学,医学,植物的知识论谈,打开了我国通往希腊、罗马的道路。而到了汉代以后,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技术已经基本成型。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也正是这卓越的成就造成我国固步自封。很多东西始于中国,却被他国加以创造利用,最后成为攻击我们的武器。
《张仲景》特种邮票
中医药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的宝藏。为了展示我国古代医学科技成就,树立古代医学家的丰碑,国家邮政在2022年10月22日发行了一套《张仲景》特种邮票,全套两枚和一枚小型张,两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坐堂行医”和“撰书立著”,小型张图案名称为“张仲景像”。
《张仲景》特种邮票小型张《张仲景像》
张仲景(约公元150年—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他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这套邮票第1枚“坐堂行医”,画面表现了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开放公堂为百姓治病的场景。第2枚“撰书立著”,画面表现了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著书研医的生动场景,背景运用《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序》,突出主题。小型张画面“张仲景像”,人物线条挺劲流畅、形象刻画生动,塑造了张仲景施仁术、济苍生的大医气度。画面背景衬以小柴胡汤方原文,凸显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