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家(十)——汤飞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行以我国现代科学主题的系列纪念邮票,不仅有助于让科学家受到全社会尊重,充分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也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中国现代科学家(三)》纪念邮票
为展现中国现代科学家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时隔2年,我国邮政在1990年10月1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基础上,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四枚邮票分别描绘了数学家熊庆来、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临床医学家张孝骞的风采。其中第二枚为微生物学家“汤飞凡”。
《中国现代科学家(三)》纪念邮票《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他是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和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的创办人。1948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汤飞凡是中国第一代病毒学家,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汤飞凡和秦瑟利用砂棒滤器、普通离心机等简单设备,用物理方法证明了病毒是可过滤的、能离心沉淀的、能自我复制的、有生命的颗粒,是寄生于细胞内的微生物。他们还研制成第一代微孔滤膜(火棉胶膜),并用它测定出各种病毒的大小。20世纪30年代,他在上海和中国眼科专家周城浒合作,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发表了《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的论文,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矢提出的“沙眼杆菌”的发现。1938年,汤飞凡带领工作人员成功地回收利用废琼脂,采用乙醚处理牛痘苗杂菌,改良马丁氏白喉毒素培养基。1943年,指导研究人员用自己分离的中国菌种,生产中国首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解放战争时期,他带领有关人员赶制出10万份牛痘疫苗,支援解放区。后来改进生产方法,制出大批优质牛痘疫苗,推动了全国规模的普种牛痘运动。1950年,察哈尔北部鼠疫流行,他带领一个突击小组,赶制出中国自己的鼠疫减毒活疫苗。后来,为防止帝国主义的细菌战,他承担对黄热病疫苗的研制工作,领导易有年等解决了病毒毒力变异问题,并制成中国自己的黄热病减毒活疫苗,为1960年天花病在中国国内绝迹做出了贡献。1951年,汤飞凡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制造检定规程》(草案)。中国从此才有了生物制品质量管理的统一体制。1954年以后,汤飞凡致力于对沙眼病原体的研究。此项研究,从19世纪末以来,即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但都未能得到证明。1955年,他和助手黄元酮一起,经过几百次试验,终于采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和链霉素抑菌的方法,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他将沙眼病毒接种在自己的眼里,结果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随后又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株病毒。1956年,他发表分离沙眼病毒成功的报告,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承认,被誉为“汤氏病毒”,并推动了对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病原的研究。由于有了病原体可供系统研究,微生物学界才正式确定沙眼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从而在微生物分类学中又新增添一个衣原体目,沙眼病原体被命名为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汤飞凡将研究重点转向当时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威胁极大的麻诊和脊髓灰质炎。1954年J.F.恩德斯(J.H.Enders)发表了用组织细胞培养分离麻疹病毒成功的报告。汤飞凡认为这是病毒方法学的一个突破,必须尽快掌握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