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村镇(三十)——皖南
西递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而古城为一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规模最大,并常常有城墙包围;古村落规模最小,为农业人口居住。曾为古代一地的县治,但随着县治迁移或县份撤销,已衰落成为乡镇的地方有时也被称为古镇。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以江南和西南地区分布最多,保存最为完好。“古镇”这一称呼常见于国内,国外拥有较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较少使用。在一些还保留着古风的村落里,人们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既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时,又活得传统而令人艳羡的清悠闲......去古村镇,已成为现代都市人旅游的新选择。
《皖南古村落—西递 宏村》特种邮票
一座座古村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文百科全书。为展现中国古村落悠久历史和风貌以及配合旅游日宣传,国家邮政于2004年6月25日发行一套《皖南古村落—西递 宏村》特种邮票,全套四枚,四枚邮票分别展示了西递和宏村的古典风貌,其中第二枚为“古建筑群”,展示了西递村的古老民居。
《皖南古村落—西递 宏村》特种邮票《古建筑群》
西递村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
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yè)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皖南古村落—西递 宏村》特种邮票《牌楼》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西递村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一些还保留着古风的村落里,人们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既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时,又活得传统而让人艳羡的悠闲……去古村镇,已经成为现在都市人旅游的新选择。在一些还保留着古风的村落里,人们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既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时,又活得传统而让人艳羡的悠闲……去古村镇,已经成为现在都市人旅游的新选择。在一些还保留着古风的村落里,人们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与世无争,既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时,又活得传统而让人艳羡的悠闲……去古村镇,已经成为现在都市人旅游的新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