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桥(十二)— 豫园
九曲桥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走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与才能。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现有资料,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铁路、公路等近现代桥梁开始设计建造的几千年中,我国古桥在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由简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时代为主,包括西周以前为创始时期。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创建发展时期,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第三阶段,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五代为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筑推到了高峰。第四阶段,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豫园》特种邮票
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老城隍庙旁,是江南园林艺术瑰宝之一。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是园主潘允端为其年迈的父亲安享晚年所建,园名即取“豫(愉)悦老亲”之意。豫园占地30余亩,国内叠石成山,蓄水成池,楼台亭阁,精巧雅致,有“奇秀甲于江南”之誉。园中景点40余处,漫步其中,可品味其曲折幽深、玲珑剔透之美,在周边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更能产生闹中取静、别有洞天之感。
2013年9月7日,为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和更好地宣传、保护文物古迹,国家邮政发行了一套《豫园》特种邮票,全套4枚。本套邮票采用独特的钢笔水彩画技法,以水墨淡彩勾勒而成,颜色饱满、线条灵动,凸显了豫园园林的设计精巧、布局细腻的特点,质朴而不失高雅,简约又不乏精致,灵动中突显沉稳,不仅画出了浓郁的上海情调,而且表现了豫园这一古典江南园林洋溢出的海派文化特点。其中第一枚为“湖心亭与九曲桥”,画面描绘了有高高翘起的屋脊,精致的梁栋门窗的湖心亭和蜿蜒的九曲桥,再现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魅力。

《豫园》特种邮票《湖心亭与九曲桥》
豫园坐落于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区,是明朝时期的私人花园,建于1559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与设计风格。如今,它已经成为到上海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胜地。园内有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豫园于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园侧亦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笼包著名的南翔馒头店、绿波廊及上海老饭店。
九曲桥九曲十八弯,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于90度直角的,也有小于90度直角的。九曲桥如今的桥面为花岗石板和草白玉构成,桥长96米,桥面有15个弯,每一弯曲处一块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节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腊梅;并在九曲桥头尾的两块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茶楼门前的一段桥面,中间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则分别雕刻彩云。池中汉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来客。九曲桥原为石板木栏杆桥,1925年改为水泥桥。九曲桥,按中国人的习惯,九是阳数最大的数字,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桥。桥下为放生池。典雅、别致的湖心亭与九曲桥相依相伴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