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二十二)——山东微山南阳镇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而古城为一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规模最大,并常常有城墙包围;古村落规模最小,为农业人口居住。曾为古代一地的县治,但随着县治迁移或县份撤销,已衰落成为乡镇的地方有时也被称为古镇。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以江南和西南地区分布最多,保存最为完好。“古镇”这一称呼常见于国内,国外拥有较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较少使用。
《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
一座座古镇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文百科全书。自2013年5月19日起,为展现中国古镇悠久历史和风貌以及配合旅游日宣传,国家邮政开启了《中国古镇》系列邮票之风,至今已经发行四组共计22枚古镇邮票,分别展示了22座古镇风采,表现了我国众多各具特色的古镇,记录下了我国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2022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发行了《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全套四枚,其中第四枚为“山东微山南阳镇”。
《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山东微山南阳镇》
南阳古镇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境内,位于南四湖北侧的南阳湖中,由东西长3500米,南北宽500米的主岛和多个自然的小岛组成,共有117个自然岛屿零星散落在南阳湖上。2014年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从秦汉两晋,迄于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地势较为低洼,自古有沛泽之称,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南阳常有水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这一历史阶段的南阳没有史料记载。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南达江淮,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公元1278年,文天祥经南阳镇作《发鱼台》,称南阳镇周围为泗郊镇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另有夏镇、镇江、扬州)之一,镇名可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沉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
南阳古镇是微山湖中运河线上最有特色的历史城镇。在古代,城镇依运河而建。元朝至顺二年(1331年),这里建起南阳闸,开始建镇。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竣工,南阳成了运送货物的码头。其后明清两代,南阳“渔船、酒船、商船、米面船、往来相接、群聚檐樯林立如街市”。繁盛之时,南阳镇有皇宫所(现存)、皇粮殿、二爷庙、古运河闸、魁星楼、文公祠、大禹庙、杨家牌坊、不沾地旗杆等十多处名胜古迹。清政府曾在此设守备及管河主薄。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曾慕名在镇上逗留,并有雅兴为马家店题写匾额,他走过的门槛被珍藏了230年之久。这些描述和现存的古迹,充分体现南阳的运河文化特点。南阳古镇是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