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二十一)——福建晋江安海镇
古镇,一般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发展而来;而古城为一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规模最大,并常常有城墙包围;古村落规模最小,为农业人口居住。曾为古代一地的县治,但随着县治迁移或县份撤销,已衰落成为乡镇的地方有时也被称为古镇。中国历史悠久,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其中以江南和西南地区分布最多,保存最为完好。“古镇”这一称呼常见于国内,国外拥有较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较少使用。
《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
一座座古镇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荟萃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文百科全书。自2013年5月19日起,为展现中国古镇悠久历史和风貌以及配合旅游日宣传,国家邮政开启了《中国古镇》系列邮票之风,至今已经发行四组共计22枚古镇邮票,分别展示了22座古镇风采,表现了我国众多各具特色的古镇,记录下了我国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2022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发行了《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全套四枚,其中第三枚为“福建晋江安海镇”。
《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福建晋江安海镇》
安海镇位于福建省晋江市西南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镇,是著名的文化古镇、经济强镇和商贸重镇。安海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的安平桥;亦有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千年古刹龙山寺,现有各类文物54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个。作为侨乡名镇、经济重镇,安海综合实力常年位列福建省前茅。深厚的历史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繁荣的海上贸易、丰富的文化传承,推动着古镇安海在经济与文化上相互促进,更为繁荣。
安海古镇标志---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按其颜色白而推测,可能一则为了尊仰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二则为了借金刚界五智如来的高超法术来镇压五里长桥下的水魔鬼怪而建,即镇桥塔。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安海古镇骄傲——安平桥,这座世界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粱式石桥长达2255米,坐落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14年告竣。因桥长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安平桥桥台2座、桥墩361座,其中长方形墩291座、单尖墩44座、双尖墩26座。桥板由总计2308条石构成,其中四板5间、五板17间、六板171间、七板167间、八板1间。条石最长11米,短的也有5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的条石重25吨。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矗立两尊宋代石雕—护桥将军,身高分别是1.59米和1.68米,头戴盔,身披甲,手持剑,形象威武。三亭中间,还有两座雨亭,桥的入口就是安海古镇标志---白塔。1961年,安平桥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7月,安海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2019年1月,安海镇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