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八二) 福建土楼
二宜楼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福建土楼》特种邮票《二宜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从明末、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渐成熟,是以石为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大型民居建筑,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乃至几百户人家生活居住在那里,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区,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它有着奇特的外形和内部构造,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闻名遐迩,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瑰宝,2008年7月6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建筑文化,国家邮政于2021年5月19日发行了一套《福建土楼》特种邮票,全套4枚。该套邮票以土楼的四季为主题,表现了振成楼、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承启楼。四幅作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写结合的表现手法,色彩鲜明饱满,对土楼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在无限被重复的方形和圆形中,四季变化的微妙感受与天地参合的奥秘形象地表达出来,赋予土楼新的视角和色彩;光与影的变化使画面变得轻灵空旷;而高空俯视的视角则使构图体现出更富于扩张感的空间意识,演绎出与众不同的土楼造型与人文气息,突显土楼这种建筑形式承载的向心、团结的情感内蕴,同时版式一、二均饰以精美的绘画,土楼的主题跃然纸上。
邮票第二枚为《二宜楼》,二宜楼,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宜楼前后建造30年,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直径73.4米,是福建省内同类建筑中单体最大的双环圆形土楼。二宜楼构筑了古代战略防御体系与居住空间结合的典例之作。
二宜楼融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和民俗学为一体,整个建筑追求天地人和谐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一大实践。 二宜楼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被誉为“中国南方壁画博物馆”。1996年11月20日,二宜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6日,二宜楼作为福建土楼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