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三四一)殷墟
玉器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殷墟》特种邮票《玉器》
殷墟是中国古代商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洹河两岸,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建造年代为公元前1319年—前1046年。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始于1928年,出土了大批的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是探讨当时宗教礼制、生活方式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依据。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的发现和发掘被评为20世纪中国“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6年7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夏及商代早期玉器的优良传统,下启西周玉器的先河,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殷墟玉器的色泽瑰丽多彩,晶莹光润。以妇好墓的玉器为例,以深浅不同的绿色最多,黄褐、棕褐次之,淡灰色、白色(包括乳白)、黄色的较少。多数杂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纯色的较少。
2016年7月13日,为纪念殷墟申遗成功10周年和宣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殷墟》特种邮票,全套3枚,其中第三枚为“玉器”。画面为“圆雕玉蟠龙”,背景为玉器上的纹饰。体现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想象力。“圆雕玉蟠龙”是1976年出土于殷墟商代晚期妇好墓的一件玉器,厚1.5厘米。方形头,张口露齿,双角后伏,质优纹美,作侧身回首形,尖喙圆眼,阳纹浅浮雕,工艺难度较大。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套套邮票选取了殷墟出土的代表性器物玉蟠龙。采用三连票形式,在背景中刷了一笔水墨,一笔水墨贯穿殷墟文化三千年,静物写实与水墨写意互相辉映,有动有静,使画面更有内涵。采用“六胶三雕”胶雕套印工艺,通过雕刻线条的疏密深浅变化和三种不同颜色的凹印油墨的结合,将玉器礼神通灵的温润与光泽刻画得淋漓尽致,完整展现殷墟的丰富内涵和神秘色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