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七七)明清家具承具 清.黄花梨透雕螭纹方桌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明清家具—承具》特种邮票《清.黄花梨透雕螭纹方桌》
明清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式家具结构严谨、简洁大方、工艺技术精良;清代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继承发展,雕刻精细、选材奢华、装饰丰富。明清家具一般根据功能分类,包括坐具、卧具(床榻)、承具(桌案)、庋具(柜架)和杂具(屏风)等五个类别。明清家具材质考究、工艺精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典范。承具,是指以工作为常态所使用的家具,一般通俗的被称作桌案。桌与案的功能虽有交叉,但各司其责。桌,日用为常,尤其多用于膳食,而案多与工作相关。承具以其承受工作的性质分为桌和案,这是国人的一大发明。用形式区分桌案,进而从精神上区别开来,让一个简单的承具不仅有功能上的追求,还有精神上的追求。这在世界家具史上仅见,也正是中国人的聪慧所在。承具之承为“支承”、“承放”之意,一般包括案、桌、几三类器物,三者结构大体相同。
2012年6月9日,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家具文化风貌,中国邮政发行了《明清家具—承具》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二枚为“清代黄花梨透雕螭纹方桌”。清早期作品,高81.5厘米,长82.5厘米,宽82.5厘米,清宫旧藏,桌带束腰,四腿内安霸王枨,与面心底部穿带结合,将桌面承重均匀地传递到四足,结构科学。牙条与腿相交处安镂空螭纹挖角牙,勾首卷尾,雕工极精。腿足外角做出委角线,较为少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方桌:四足顶在四角位置的承具即为桌。面呈正方形的称为“方桌”。方桌的规格有大小之分,常见的有“八仙桌”、“四仙桌”等。按其基本造型也可分为无束腰桌和有束腰桌两种。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尾部同样有拐子型和卷草型之别。若就细部而言,头和爪已不大像龙,而吸取了走兽的形象,身躯亦不刻鳞甲,体态有肥有瘦,可以相差悬殊。图案设计,比龙纹有更大的自由,用螭纹来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皆可熨贴成章。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最常见的花纹题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