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文物世界(二七四)古代天文仪器 简仪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我国方寸世界中文物题材非常丰富,有壁画、画砖、青铜器、唐三彩、金玉器等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古代天文仪器》特种邮票《简仪》
中国和丹麦是世界上发明古代天文仪器最早的国家,如中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创制的简仪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于1598年发明的大赤道经纬仪等。天文仪器是观测天体和演示天象的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仪器和设备的总称。
2011年12月10日,为增进中国和丹麦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充分体现两国间科技和知识交流,中国邮政和丹麦邮政联合发行了《古代天文仪器》特种邮票,全套2枚,其中第一枚为“简仪”。画面主图为陈列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明代仿制郭守敬创制的简仪,背景为湛蓝的天空和简仪平面图。 简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它与浑仪一样用于测量天体的位置。但是,浑仪的结构比较繁杂,观测时经常发生环与环相互阻挡视线的现象,使用极不方便。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将浑仪化为两个独立的观测装置,安装在一个底座上,每个装置都十分简单实用,而且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览无余。因此,古人称这种装置为“简仪”。明英宗正统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间按郭守敬所制仪器仿制的仪器中有简仪一架,明清两代钦天监用于观测,以后就留在北京古观象台,抗日战争前迁往南京,现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
简仪的主要装置是由两个互相垂直的大圆环组成,其中的一个环面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另一个是直立在赤道环中心的双环,能绕一根金属轴转动,叫做“赤经双环”。双环中间夹着一根装有十字丝装置的窥管,相当于单镜筒望远镜,能绕赤经双环的中心转动。观测时,将窥管对准某颗待测星,然后在赤道环和赤经双环的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这颗星星的位置值。有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金属轴,支撑着整个观测装置,使这个装置保持着北高南低的形状。这是我国首先发明的赤道装置,要比欧洲人使用赤道装置早500年左右。简仪的创制,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传教士纪理安当作废铜给熔化了。现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简仪是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间的复制品。郭守敬(1231-1316年),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自小师从祖父郭荣学习天文、算学和水利。他对天文学尤其感兴趣,常自己动手制造天文土仪器用于观察天象。公元1276年,元太祖忽必烈下令编制新历,郭守敬奉命参加修历。四年后,新历《授时历》基本完成。这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法,在制定过程中,郭守敬作出了卓越的成绩。郭守敬在制历之初就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为此,他在三年之内,共设计出简仪、高表、星晷定时仪,以及立运仪、日月食仪、玲珑仪等12种新天文仪器,其精巧程度和准确度大大超过前人。除此之外,他还是位杰出的水利专家和地理学家,曾主持了若干重要的水利工程,至今受到中外专家赞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