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2014-09-28 15:33:52)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国学眼中的世界
微信号:guoxueshijie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文/秦鸿亮

 

秋天到了,在养生方面,大家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贴秋膘。这个贴秋膘,其实就是想办法给自己补一补身体,补给点能量罢了。可是,在补养之际,有许多人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我总是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该怎么办呀?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必须弄明白:什么是虚?你哪里虚?然后,何为补?补什么?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何为虚呢?在人体上,中医认为,人是靠气血来维持生命的,而人体生命健康的表现,就是看精气神是否充足,气血和精气是相互转化的,它们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一个人的思维、意识、精神、气力,以及对事物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外在表现。如果,你在某一方面表现有所不足,那就是身体在某种意义上虚的表现,也就是俗称的虚。

 

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在机体五脏上又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虚,还有六腑及其经络之虚等。总之,就是身体功能不足了。因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皮肤;心主血,主管神志和脉络;肝主情志,主管筋关节;脾主运化饮食和水湿、肌肉四肢;肾主精、主骨、主髓,主管生殖机能。血是头发的营养物质,头发又叫血余,血虚则干枯无泽没有亮光,易脱发或断发,精血足才有光泽。眼睛,血足才能视。肾是先天之本,指的是先天体质好,精血足。人出生后,靠饮食来充养体质,后天饮食是靠脾胃来消化吸收的,脾胃把饮食物转化为气(宗气),通过肺和心脏布散全身各个地方,来营养身体。如果在消化吸收方面功能不足,我们就称它是脾胃虚弱;如果在身体机能上发生机能减退,或生殖系统有问题,我们就称它为肾气不足;若是视力不清或头发干涩无泽,那就多是肝血肾精亏损引起的。如果心慌气短,可能是心气不足;如果是呼吸气短,动则气喘或汗出,可能是肺气虚。那么,我们明白了这些,就大概知道了自己是哪儿虚了,就知道需要补什么了。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总体上,不论是五脏哪脏虚,后天都得靠气血,气血不足,你哪都不行。所以,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保住脾胃健康,你才能去保健其它脏腑组织。反过来说,任何脏腑组织的病变,都能影响脾胃功能。就是先天不足,也得靠后天的健康脾胃去补养。所以,补脾胃才是真正的全补大补

 

怎样补脾胃呢?中医讲脾升胃降,其实是说,脾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胃有受纳腐熟传导的功能。只要它们各自的功能健全,就可以了。如果损伤了脾胃的这些功能,身体就会慢慢至虚,出现各个不同的虚症。可见,平时保护脾胃不受任何伤害是十分重要的。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基于这些情况,首先要保证脾的消化吸收。在精神方面,过思伤脾,各种情绪的刺激都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所以,保持情绪乐观,是健脾的第一保障。还有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是影响胃的受纳功能,导致脾胃受伤的另一因素。再者,好吃懒动也是导致脾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动肠胃蠕动减少,排空过慢,消化不足,又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体液代谢减弱,使身体臃肿肥胖,久之造成脾肺气虚的现象。

 

只要我们能改变人为的这些懒习惯,去除不良的情绪,做到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并坚持不懈,就能保障了我们身体基本不虚。把脾胃之气的健康保住,也就补养了我们的身体脏腑,我们的精气神才能充足,生命生活质量才能有所保障。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秋季进补正当时,虚不受补让人望补止步。在我们传统的习惯里,饮食上或者是治疗和预防疾病时,都主张补一补。为什么有时需要补一补呢?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补补代表着给身体增强免疫力,加强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其是不会补、不能补,甚至是不该补,真不如在秋季不热不冷的时候,多动一动。用《黄帝内经》的话讲叫“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一句话“健好脾胃就是补”!

 

【新易观点】秋补要谨慎,不懂别乱补

 

秋天晚上稍燥热,或失眠多梦,一般是身体阴津不足。秋金气燥,睡眠不足,或事多操劳过度等,耗伤阴津;或过食辛热,引诱内火所致。秦老师建议大家可以百合、银耳或燕窝、莲子、雪梨、大枣炖煮,吃吃看看,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附上人人可用的健脾方,供参考:

党参10g、陈皮12g、焦楂15g、神曲15g、焦麦芽12g、炒白术15g、茯苓10g、炙内金30g、滑石3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小儿酌减,可健脾消食化痰补气,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消化不良等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