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养生】养生你懂吗?

导语:面对五花八门的养生方法,怎样才能避免自己“站错队”呢?认识并理解何为正确的养生,才能让您养不亏!
文/秦鸿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热潮一波高于一波,同时,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也层出不穷。如经络养生、拍打养生、辟谷养生、排毒养生、素食养生、打坐养生、气功养生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注意养生固然是好,但是,千万不要盲目进行。在当今养生热潮中,也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副作用:如慢性胃病,厌食症,慢性胆囊炎,慢性腹泻,转氨酶异常,心悸心慌,心律不齐,抑郁症等等。
养生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颐养生命,调养生息吗!也就是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生命有序延长,减少疾病发生,生活更加美好!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饮食丰盛,疾病也增多了。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肥胖症,不育症,以及免疫能力也不断地下降。归根结蒂于我们过度的营养饮食,和懒惰的机体运动。所以,人们逐渐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意义,也同时萌生出如上所说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方法。
由于对养生的概念不太理解,人云亦云,糊里糊涂地养起生来,结果养出了病。就在刚才,还接诊了一位因为排毒养生而导致的急性多脏器衰竭病人。
我们先不论哪种养生,也不论方式的好坏。首先,我们必须懂得养生要养的是什么?
我们养生,养的不就是我们的身体生命吗?那么,人体生命三宝是什么?生命三宝就是:精、气、神。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养生,都是来养精气神的。在中医里《内经》早就提出:“失精者死”;“失胃气者死”;“失神者死”。又说“神者,血气也。”我们知道,血气来源于人们的饮食水谷,它经过人的脾胃运化而成。如果,损伤了脾胃之气,运化功能就会受损伤。脾胃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健康,血气化生就不足,慢慢就会影响到精神,神明不聪就会影响脏腑组织功能,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病,进一步说就会影响到生命状态。可见,养生方法如果不对,就会影响脾胃脏腑。
当然,我们有几千年的中医养生经验记载,在当今养生热潮中,能发挥积极的养生理论指导作用。可是,这些理论,大部分都是古文记载,文意语法博奥难懂。再加上近些年我们的文化丢失,大部分人不太理解记载文字的寓意,只能从字的表面去理解,而不能从中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就如“养生”一词,有的理解成吃好、吃饱就是养生;也有的理解成吃好、休息就是养生;还有的说吃素食就是养生;有的认为吃荤才能养生;有的辟谷不吃才是养生……可谓是应有尽有,五花八门。
若要真正理解养生,我们必须弄懂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的功能是藏而不写。它装的是精华精气,是用来养生养神用的,所以它藏而不泄露,满而不实。经常保持饱满,才能精力充沛。对于六腑可不是这样了。六腑是实而不满。《内经》谓:“更虚更实”。即是胃满肠空,肠满而胃空。不可肠胃皆满,也不可肠胃皆空。如果肠胃皆满或肠胃皆空,它都是造成机体疾病的原因,长期这样,不可避免会机体发病。《内经·平人绝谷篇》说:“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也就是说,正常人如果不能正常饮食,就会发生疾病,七日不进水谷,精气津液消耗殆尽而导致疾病或死亡。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饮食不可大饥大饱,更虚更实,留有余地。如同对小儿喂养一样,“要得小儿安,需带三分饥和寒”,成人也适合这个道理。
辟谷是适度调节饮食,而不是不吃不喝,也不是光吃素食不吃荤。人是杂食动物,我们的牙齿切牙(门牙),是用来切食素食物的;而我们的四颗尖牙是用来撕食肌肉用的。我们胆囊里的胆汁,是用来消化脂肪组织的;还有我们的胰腺分泌出的胰脂酶,也是用来消化肌肉脂肪组织的。适当的荤素搭配,才有益于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健康,才能血液循环正常;也只有血液循环正常,才能身体健康。不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养生,目的就是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脏腑功能正常,充分保住胃气,使机体的精气神饱满旺盛,颐养生命尽终天年。
所以,养生,绝不是像牛羊一样生活在大自然中,全部以素食为生;更不是盲目尝试辟谷、爬山等不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导致身体损伤或虚弱,悔恨终身。只有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宜自己的养生方法,饮食上荤素合理搭配,恬心调养,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