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家】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
——《道德经》第三章
【翻译】
不过分推崇优秀的人才,使民众不产生争斗。
【新易国学团队·黄卫东老师解读】
当今社会,提倡榜样的力量。各行各业都树立标兵、劳模,这叫“尚贤”。可老子却告诫我们,真正高明的管理者应该“不尚贤”,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使民不争”。
那么“尚贤”和“民争”有必然的关系吗?有的。
比如,在一个公司内部,过分的推崇一个“贤人”,即树立一个优秀典型人物,予以大力的表扬和奖赏,同时希望大家学习效仿。这是一种很流行的做法。
表扬和奖励也许可以奏效一时,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在大家心中产生麻痹思想,同时也可能造成组织内的其他人为了要获得“贤”之后的好处,不惜采取作弊、假冒等手段得到目的。
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晋代“举孝廉”的取士制度就是一例。朝廷要用人,命令地方官推举具备“孝”和“廉”这两种优良品行的人出来做官,甚至还把“举孝廉”的数量多少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一个手段。那就造成了一时之间,“孝廉”遍野,不是说真的造就了那么多的“孝廉”,而是人人都去争夺“孝廉”这个头衔,结果是真正具备“孝廉”品质的人不见得多了多少出来做官,反而让很多根本不“孝”也不“廉”的人窃居高位。
所以说,老子的意思是,让组织内部的每个人,都能够各自依据自身的本能做事情,这样可以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达到人人都是“贤”的境界。
新易国学团队资深道学讲师。在许文胜教授带领下,首创以道家理论体系为指导的领导系统模型,主讲《道家领导力之道》,常年授课于川大、复旦、辽宁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也为数十家公司进行咨询和内训活动,被誉为“企业文化的大脑、团队凝聚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