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书法作品之速成法Ⅰ(宫春涛)

(图:宫春涛隶书作品)
对大多数人来说,欣赏书法是件很难的事情。有时我们看到一幅作品,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或者只是觉得好,但说不出它怎么好,而且有可能我们说的好,其实并不好。欣赏一幅字就像一个人没有味觉,却硬要他尝出食物的滋味那样困难。说实话,我没有办法让您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特内行地欣赏书法作品,因为这淌水真是太深了。一个能够真正地欣赏书法作品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一幅作品出现,他就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书体,什么形式,使用的是什么材质的笔墨,大概学了几年,功力如何,字里行间有哪朝哪代谁的书风谁的韵味,笔法如何,线条如何,墨法如何,章法又如何,传统和现代的比例如何,创新程度如何。听起来好像我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也都是事实。正所谓“行家一身手,就知有没有”。东方的传统文化都有这个特点,一样艺术,你不去研究个三五年,连大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品味和眼光都是靠点滴的积累才能够完成的。给一个茶友泡上浓汤,他观茶色、品茶香,而后道:“生普,布朗山系,班章一口料,两到三年。”一言中的,围者皆惊。正应卖油翁所言:“唯手熟尔”。
虽然欣赏书法要大量积累,但在短时间之内就了解个大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美还是存在一定规律的,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式开始欣赏一下书法吧。
结构美
汉字由偏旁部首构成,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从“上中下人口手”开始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们每个汉字的笔画写法、肩架结构,所以我们对楷书的结构美并不陌生。很多人欣赏书法都十分喜爱看楷书,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楷书确实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字体,老少咸宜。我们能从一个字的横竖撇捺、左右伸展中看出美来,这就是结构美。除了楷书之外,篆书和隶书相对也容易欣赏,因为它们也是规范书体,只要符合我们对一般审美的规律要求也就可以了。比如单字的笔画要交待得清楚明白,撇捺要伸展开阔,字的上下左右要安排得当,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均匀适中,充分运用对称规律等等。
行书和草书的结构美我们需要换一种观点和态度来对待。行草书在阴阳之中均属阳的性质,即都是流动的书体。即动与静的变化之间,楷、隶、篆为静,行、草为动。行、草书讲究变化,所以对其结构美的欣赏方式亦有不同。欣赏时要注意夸张和工稳之间的关系,笔画粗与细之间的关系,点画奇与正之间的关系。比较高明的行草书,字除了有形之外还要有势,顾盼有姿才显得更加生动。
线条的力量与节奏
线条这个概念不只是书法里有,在国画里更是经常被提到。古人对线条的质感有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说“火著画灰”、“如锥画沙”都是在形容线条的力度。在书法作品当中,中锋写出来的线条圆健饱满,因而倍受推崇,甚至有古人以“笔笔中锋”为荣耀。侧锋则如刷墙扫地,饱满程度不及中锋。但亦有以侧锋扬名立腕显赫一时的,如宋代“米南宫”米芾的“刷字”,代表作《蜀素帖》中侧锋尤多,显出一种别样的凌厉。高明的书法作品虽然在线条力量感的特征上各有千秋,但线条都要有生命的力量,忌弱、忌滑是一致的。
除了线条力量之外,书法对节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欣赏书家写字的过程,就像欣赏太极、舞蹈,绝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起笔、顿笔、行笔、收笔,行云流水,曼妙绝伦。而初学者下笔犹豫生涩,是无法写出这种意境的。节奏感最强烈的书体也无外乎于行、草书。行草书的线条运动并非无序,而是一种气徐有度的节奏。经典的行草书佳作都有各自的节奏,这就如同一首歌曲,拥有自己的独特旋律一样。我们只要打耳一听就知道是流行、摇滚、民谣还是灵歌、R&B。笔画线条若断若连,连绵之中又张弛有度。通过微妙的变化,就可以感知出书写者的情绪波动。
宫春涛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主要进行孙子兵法的研究,首创将孙子兵法的智慧结晶成功运用到企业实践管理当中,为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模型,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快速平稳发展。常年授课于清华、北大、人大、同济、复旦、浙大等知名学府。
主讲课程:《孙子兵家的策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