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家有老人(秦鸿亮)

一说起家有老人,现在谁家都有一两个,甚或四五个,或更多。因为,我们已经踏入老年社会里了。不过对于老人的称谓,就现代来说可谓是一个难事。有些老人生怕别人给叫老了,当称呼他老**时,他很不高兴。所以我们出门在外与人打招呼时,一定要小心称谓,不然一不小心就惹来麻烦了。
这里,先给大家说一下古代对老人的称谓和年龄的划分。
从40岁说起吧,40岁又称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50岁在古时称为“艾”,是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而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我们常用的敬辞“高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代又称下寿。70岁是从心之年,又叫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80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其中“耋”是指七八十岁的年纪,“耄”是指八九十岁的年纪,都泛指老年。90岁为上寿,又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99岁为白寿,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礼记·曲礼上》说“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说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100岁称作“期颐”。108岁为茶寿,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140岁为双稀、双庆。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古稀以上的老人,也就是从心以上的老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身体强壮点儿也好一些,若是身体不好就更是两腿发沉,活动不灵活了。好心孝顺的儿女们谁都想带着老人游游山,看看景,以尽儿女之情。可是怎奈人老了身子禁不起颠簸,一路风尘劳碌,换来的是老人病卧在床的结果,特别是自驾车急赶路途者更如此。
前两天,我接诊一个耄耋老人(八十多岁老太),身子骨也算是可以的,是一离休干部,还在坚持上班。儿女们想以尽孝心,带老人去北戴河、山海关开车旅游一趟,结果回来第二天,老人就面部及全身肿胀,气喘吁吁,双腿沉重,体乏无力,双目不想睁开。这时可就吓坏了子女们,这该如何是好?经医院检查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无变化,经西医西药治疗无效后转来诊。经脉象分析,左脉沉细而弱,右脉濡数,舌绛苔白,面部及全身肿胀,两手上肢及两腿肿如象皮一般,不想睁眼,乏困无力,心慌气喘。《内经》有“久坐伤肾”、“久卧伤气”的病机,在这里就表现出来了。是肺肾两伤,外加风邪侵扰,导致外感内伤,水湿内停,风邪相侵所致。先给老人用小青龙汤外加手法疏通顺理经络,三天后给五苓散,再进行手法治疗顺通十四经络,四天复诊时全身水肿基本消失,气喘也控制住了。但是,面部仍有虚浮手面浮虚,还需继续调理。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就是因为人老高寿了,阴阳气血都很虚,元气虚损,脏器又老化衰弱,肺气宣发不足,加之路途遥远、颠簸,肝肾之精亏虚,不能济急于身体,故而气喘水肿,心慌气喘,目不想睁也。所以,家有老人,欲行孝心,带老人旅游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便是开车游,也要注意途中饮食和歇息。
切记!切记!
秦鸿亮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主要进行中医方向的研究。对中医、中药、针灸、手法治疗、康复治疗、亚健康调理,尤其脊柱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小儿脑瘫、亚健康体质的康复以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与诊断,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曾参加康复及疑难杂病治疗与研究,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医学交流。
主讲课程:《中医健康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