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小暑季节养生之谈(秦鸿亮)

http://wx.img.pp.cc/20130708/s_6651c8d3b1e178dff290cc2b2e69fd59.jpg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1个节气——小暑,宣告着天气日益炎热,在此期间特别提醒大家应当注意避暑防高热。在我国南部正是进入梅雨季节之时,也应注意防霉抗湿。对于人体而言,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内经》曰:“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温降暑,保护人体的阳气。
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藏伏,所以人们应当尽量少外出以避暑热之气。通常民间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喝清凉解暑的饮料,吃清凉消暑的食品。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句俗话曰:“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就是为了使身体各部位多出汗,以便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由于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易失水,所以要喝稀粥,用绿豆、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茯苓、红小豆、藿香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芳香或甜或咸,最适合这个节气食用。另外,多吃西瓜、水果也有利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导致腹泻。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
小暑季节由于暑湿,气温高,湿度大,下雨较多。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但里面较为水湿,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湿气便会向外散发,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热毒、湿疹、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制板凳上,谨防湿热病的发生。
http://wx.img.pp.cc/20130708/s_af77ec9c9859d33aed267b4708cfc521.jpg
秦鸿亮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主要进行中医方向的研究。对中医、中药、针灸、手法治疗、康复治疗、亚健康调理,尤其脊柱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小儿脑瘫、亚健康体质的康复以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与诊断,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曾参加康复及疑难杂病治疗与研究,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医学交流。
主讲课程:《中医健康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