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脾主思、主涎(秦鸿亮)

俗话说“垂涎三尺”,一定是你看到什么好吃的食物,或者是想到或嗅到好味道的食物,口水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口水与脾有什么关系呢?”
口水俗称唾液,又叫唾沫,是由口腔所分泌的消化液。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粘稠的叫唾液,带沫状;一种是较为清稀的叫涎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这两种液体分别由肾和脾主管,肾主粘稠的唾液,而脾主清稀的涎液。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急剧增加分泌,从而发生涎液自出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小儿脾气虚或胃中有湿时,也可见涎液自出现象。
不过涎和唾液不易区分。我们将从口角流出的口水叫涎,从口中流出的口水叫唾液。这里是有区别的,一定记住把它俩加以区分,方便于治疗。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虽为脾之志,实际也与心主神明有关,所以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考虑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如果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就会影响到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导致气滞或气结,所以《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从脏腑功能来说,影响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直接影响了脾的升清作用,即思则气结。影响脾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久则气血生成不足而发生头目眩晕等症。如思而不遂的相思病,或脑力劳动者的疲劳症都属于此类。
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脾的功能之后,对于上述的症状或疾病,大致上就知道从哪里入手治疗了。对于流涎的症状或疾病,大部分是脾气虚弱引起的,我们可以健脾化湿和健胃治疗,如香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皆可用。对于情志内伤的相思病可以根据五行生克,用木克土的方法,以情胜情的法则进行调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对于疲劳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它的影响面大,是一个综合征,有多个脏腑参与,不过是以脾为主。它的治疗就要用多种综合手段进行医治,比如休息、营养、按摩、音乐、唱歌、导引等全面治疗。
秦鸿亮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主要进行中医方向的研究。对中医、中药、针灸、手法治疗、康复治疗、亚健康调理,尤其脊柱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小儿脑瘫、亚健康体质的康复以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与诊断,有独到见解,且疗效显著,曾参加康复及疑难杂病治疗与研究,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医学交流。
主讲课程:《中医健康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