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你会过节么?(周军)

一说到“过节”,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假期和娱乐。但是这些不仅不是“过节”的本意,而且更是与其本意大相径庭,而且不正确的过节方式,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隐患。
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四季与四气的特点,一年的四个季节会对应于温、热、凉、寒的天气变化。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季节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变化的小周期为5天,在古代用“一侯”来表示这个周期,所以开中药也基本是五剂五付,每五天回来复诊,这个变化不仅是存在于季节变化,还包括人与世界,因为都有的气,所以都遵循一候为一个周期的小变化,随着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古人又把三候为一气,就有了“气候”之说。
在之后的发展中,古人又把三气称为一节(一节为45天),2节为一季,所以一季里有8个节(八个节为:立春、立冬、立夏、立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但是这里的“节”通“劫”,所以古人的“过节”又有“过劫”的寓意。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想,为什么古人认为“节”是不好的,要“过劫”呢?其实原因有两个:
第一:它是个难关,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事情发展到重要且艰难的时候,会说“节骨眼儿”,所以不难看出“节”带有困难、关键的意思;
第二,节与节之间不连着,这个我们可以从不同季节的温差变化感觉到。所以“节”就有了“坎”和“断”的意思(尤其现在环境破坏严重,换季温差大、反季节等现象,更加剧了对身体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人的身体和自然界随着季节变化同时发生大的变化,而我们如果可以顺应每个季节的气候变化,让我们与其达成和谐共振的状态,就是遵循了养生之道。所以在这些节气里我们祖先都留下一些传统的过节习俗,比如: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南方谷雨摘茶喝茶习俗,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九月九有登高的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大家不难发现,许多这些习俗都是用饮食或人居的方法来一起相守,从而一起避过这个劫。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当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候,人的心情愉快,即使出现问题,别人也可以马上发现并且急救,从而渡过“劫难”。大家从新闻中不难看到,如今社会许多老人和病人离开都是在病情突发,但无人知情没能及时急救而去世的,而“节”的前后,其实就是病情的高发期,像大家熟悉的许多相声前辈马老先生和候老先生,马老先生是在冬至两天前的早上去世的而候老先生是夏至后一天去世的。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中国流传的每个节日,并非只是为了纪念或者祈福。我们每个传统节日基本都设置在节点之上,是身体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的时间段,所以过节的时候对长辈要有更多的关注,节日多陪陪家人,多些关怀,就是对家人和自己最好的养生。

周军老师,在许文胜教授创建的新易国学管理团队当中,深入研究中国易学精髓《金篆玉函》的摸骨术。指导人们保持身体健康与心灵完满,在准确判断病之所在的同时,帮助受众具备自我保健的基本能力。常年在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财经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学府授课。
主讲课题:《中医五行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