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随笔五则

(2017-06-08 15:40:48)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随笔五则

 

                (一)《先秦诸子选读》既是文言文,又高出文言文

《先秦诸子选读》六个单元三十多篇课文,在教学时既要把它当成文言文教,又要高出文言文。即要朗读课文、探讨文意,还要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1、正字正音,让学生大声朗读。文言文大多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很适合朗读,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在第一单元《论语》刚开始我就这样做,后来一直这样,我发现听讲不专心的学生变得认真了,读得声音也大了,课堂气氛更好了。可以用多种方式,集体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全文读、分段读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朗读的声音宏亮,能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为整体感知做好了准备。

2、疏通词句,会翻译。课文下的注释很详细,让学生自己去看,老师只需重点提问并归纳小结。

3、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感悟先秦诸子的思想、理解精巧的结构,品味优美简约的语言。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品、学会了赏,一篇文言文也就真正地掌握了。

4、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在现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巧妙链接,可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在这方面有所忽视其实除了朗读、探讨文意外,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去链接、去拓展、去延伸,把我们学习的触角伸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如何拓展呢?就是针对课文,联系现实让学生去讨论。比如学习了《当仁不让于师》让学生谈谈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结合孔子对伯牛、颜回的态度,去感受孔子和学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学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评价生活中的哪些人品德高尚、善解人意,“己所欲施于人”,哪些人自私自利、鲁莽急躁等,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开心,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学到了古人的智慧,明辩了是非,学会了做人。

    

                       (二)关于《六国论》课下“举以予人”的注释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四课《六国论》,课本是这样给“举以予人”作注的:

   “【举以予人】都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举,全部,都。”如此注释,至少有以下两个疑问:①按照忠实原文的翻译原则,既然“举”译作“都”,“予人”译作“送给别人”,那么“拿它(土地)来”就应该是“以”字的译文,也就是说,“以”字既要译作介宾短语“拿它(土地)”,又要译作连词“来”,同一句中同一个字同时作两种用法,岂不自相矛盾?②如果“举”译作“全部,都”,就意味着前文所言诸侯“子孙”把自己的土地“全部都”拿来送给别人了,而原文紧邻的下一句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分明是“日削月割”,怎么能说是“全部”都拿来送给别人呢?  

   因此,依笔者之见,“举以予人”的“举”应译作“拿”,与后面的“予”构成承接关系,中间的“以”作连词,“举以予人”翻译成“拿(它,指土地)来送给别人”也就顺理成章,前面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游褒禅山记》-------倒着教,好!  

  在《游褒禅山记》的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样就差不多了。  

  课后想想,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紧紧承一段而来,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紧紧承二段而来。“其”说“禅院”,“是”说“游华山洞”。最后,第四段还没忘记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说上几句!真真难为作者如何想来!

                   

                       (四)古人关于《伶官传序》的评语  

  一、先给学生抄写了《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  

  “起手一提,已括全篇大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  

  二、然后,顺着这个评语,问学生如下问题:  

  1、“起手一提”就是“呜呼”这个词语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读读全文,体会一下有什么效果?  

  2、“括全篇大意”的是哪句话?翻译这句话并体会反问句的好处。  

  3、“次一段叙事”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体会晋王遗言的语气感情,通过一系列动词体会庄宗对先王的态度。  

  4、“中后只是两扬两抑”,找出“扬抑”的语句,体会对比手法。  

  5、“低昂反复,感慨淋漓”,文章围绕论点反复强调“盛衰之理,在乎人事。”找出相关名言警句,翻译并体会其作用。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

                 

                    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随笔  

   今天刚刚学习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感觉这节课很轻松而顺畅。  

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随意点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二、学习探讨文意

    提出翻译要求:字字对应,词语通畅,表达精彩。(信、达、雅)

    1、组内交流

    2、小组代表翻译

    3、个别词句提问、归纳 

    4订正翻译,点拨词语,巩固记忆

    5、归纳概括文意 

  在以上各环节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交流,基本能完成学习目标,但学生说得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还要进行补充,比如“而”的几处用法,“是”的用法、“文”的用法、“斯”的用法等。  

  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翻译句子,说出句子的内涵,再结合现实事例进行分析。

     学生选择的句子大致如下: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小人之过也必文。

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良好,是缘于学生提前预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信任学生,让学生去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对,以后就这么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