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随笔五则
(2017-06-08 15:40:48)
《先秦诸子选读》六个单元三十多篇课文,在教学时既要把它当成文言文教,又要高出文言文。即要朗读课文、探讨文意,还要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1、正字正音,让学生大声朗读。文言文大多言简意赅,音韵和谐,很适合朗读,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在第一单元《论语》刚开始我就这样做,后来一直这样,我发现听讲不专心的学生变得认真了,读得声音也大了,课堂气氛更好了。可以用多种方式,集体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全文读、分段读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朗读的声音宏亮,能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为整体感知做好了准备。
2、疏通词句,会翻译。课文下的注释很详细,让学生自己去看,老师只需重点提问并归纳小结。
3、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感悟先秦诸子深刻的思想、理解精巧的结构,品味优美简约的语言。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品、学会了赏,一篇文言文也就真正地掌握了。
4、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在现代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意了课内外知识的巧妙链接,可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在这方面有所忽视其实除了朗读、探讨文意外,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去链接、去拓展、去延伸,把我们学习的触角伸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在《游褒禅山记》的第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样就差不多了。
课后想想,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紧紧承一段而来,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紧紧承二段而来。“其”说“禅院”,“是”说“游华山洞”。最后,第四段还没忘记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说上几句!真真难为作者如何想来!
一、先给学生抄写了《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
“起手一提,已括全篇大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
二、然后,顺着这个评语,问学生如下问题:
1、“起手一提”就是“呜呼”这个词语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读读全文,体会一下有什么效果?
2、“括全篇大意”的是哪句话?翻译这句话并体会反问句的好处。
3、“次一段叙事”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体会晋王遗言的语气感情,通过一系列动词体会庄宗对先王的态度。
4、“中后只是两扬两抑”,找出“扬抑”的语句,体会对比手法。
5、“低昂反复,感慨淋漓”,文章围绕论点反复强调“盛衰之理,在乎人事。”找出相关名言警句,翻译并体会其作用。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
今天刚刚学习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感觉这节课很轻松而顺畅。
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随意点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二、学习探讨文意
在以上各环节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小人之过也必文。
5、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良好,是缘于学生提前预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信任学生,让学生去谈自己的理解、看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对,以后就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