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甄嬛传》人物“浣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从爱情心理学角度
标签:
爱的心理学北京大学亲密关系心理学通选课 |
分类: 北大课程 |
本文是北京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小组作业。版权归学生所有,如需转载,请一定与作者联系,或者私信联系本博(weibo.com/litonggui)。
论《甄嬛传》人物“浣碧”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从爱情心理学角度
辛梓括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甄嬛传 浣碧 果郡王 爱情类型 安全基地成人依恋理论
一、
根据长篇小说《后宫甄嬛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红极一时,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间勾心斗角的精彩剧情是该剧吸引广大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人物关系中,我们看到每一个角色鲜明的性格特征。在小说文本中,这些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势得到了更为清晰和立体的呈现,这些性格特点、行为和命运又与他们各自的身世、成长环境紧密相联。由于小说剧情主要涉及后宫情爱关系,爱的心理学的理论成为解释这种从成长经历到性格、行为模式的联系与过渡的有效手段之一。
《后宫甄嬛传》所涉及的人物众多,其中,浣碧这一人物无论在所占篇幅、和对于故事的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虽并非后宫嫔妃之一,但作为主角甄嬛身边最为亲近的人之一,她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和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人生轨迹也具有较为强烈的戏剧性,经历了相当多的波澜和转折。
而从人物本身来看,浣碧的行为选择具有极端性,其情感的表现方式也往往非常强烈(在下文的分析中可见)。这一人物特点,加之具有代表性的幼年经历,为我们运用爱情心理学理论分析其行为提供了有效的素材和样本。
二、
1、幼年时期——甄府
浣碧的父亲是甄远道(甄嬛之父),母亲是百夷人何绵绵(罪臣之女)。甄远道只有正妻一名,无侧室姨娘,但与何绵绵相恋,生女浣碧。何绵绵早逝,又因为获罪不能入甄氏一门族谱,未得名分,所生女儿浣碧被甄远道带回家中,成为小姐甄嬛的贴身侍女。虽得以养在府中,但由于身份地位的限制,甄远道并不能以父亲的身份给浣碧以足够的照顾和关爱。甄嬛心知其中端倪,瞒过了甄夫人,待浣碧如姐妹一般。十年后,当浣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异常痛苦。
综上,在浣碧的幼年经历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1)
(2)
(3)
这为浣碧今后人生中的内心所想以及相关行为选择提供了依据。
2、成年阶段1——入宫
甄嬛中选,成为宫中妃嫔,浣碧作为甄嬛的陪嫁丫鬟入宫。入宫后,同父异母的姐姐甄嬛成为了皇帝的宠妃,风头一时无两,而她只是一个丫鬟,地位卑微,这种反差让她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同时,为母亲正名的想法始终没有改变,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在入宫早期,浣碧曾做出一系列吸引皇帝注意的举动。她想要高攀皇帝,通过皇帝的宠爱成为妃子,恢复母亲的名位。
在母亲祭日当天烧纸,被曹贵人发现。宫规森严,不允许宫人思念宫外的亲属,曹贵人以此为要挟,同时曹贵人也知道了浣碧心中最大的愿望。借此机会,曹贵人利用浣碧对付甄嬛。在曹贵人的诱惑和自身目的的驱使下,浣碧背叛甄嬛,投靠华妃,为曹贵人监视甄嬛,妄图通过华妃与甄嬛的矛盾上位,取得皇帝的宠爱。但是皇帝不喜欢浣碧,而且甄嬛也及时识破了计谋。
甄嬛没有处罚浣碧,而是好言相劝,甄嬛也知道浣碧心中是多么想恢复母亲的名位,所以晓以利害,让浣碧明白,一旦成为嫔妃,甄氏一门就会因为私纳罪臣之女而获罪。只有跟着甄嬛,依靠其地位,浣碧可以嫁一个好人家为妻,同时甄远道可认她为义女,让母女二人的名位进入祠堂。
总体来看,浣碧在这一时期的心理与行为主要有:
(1)
这一想法从浣碧刚入宫时就可见端倪,根据浣碧幼年的生活经历,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于自己和母亲低贱地位的不甘,在她的心底,暗藏着反抗这种命运的自强。另外,企图和姐姐一样获得皇帝宠爱的心理,除了来自对于身份地位的落差,也可能来自女人本身的微妙心理。她羡慕、嫉妒甄嬛,内心又深知自己不如甄嬛,从中可见,浣碧的性格是好强的,同时又是自卑的。
(2)
虽然甄嬛自幼对浣碧照顾有加,但浣碧出于谋得更高地位的自身目的,还是做出了背叛甄嬛的举动。这一方面表明浣碧为谋求自己的幸福可以出卖最亲近的人,另一方面说明她与甄嬛在此阶段的情感连结并不是绝对紧密的,她对甄嬛并未建立起充分的安全和信赖感。
3、成年阶段2——凌云峰
从背叛事件发生后,浣碧就一心一意帮助甄嬛,在宫中斗争生存。但是甄嬛被皇后陷害,皇帝将其逐出宫,在甘露寺出家,作为贴身侍女的浣碧也一同在甘露寺修行。浣碧曾被甄嬛派遣到郡王府照顾果郡王一段时日,同时果郡王也多次挺身而出,救了甄嬛、浣碧等人的性命。浣碧便在心里深深地爱上了果郡王。在甘露寺,甄嬛与果郡王私定终身,浣碧虽然也爱果郡王,但只能隐忍不发,毕竟甄嬛是她的姐姐,而且果郡王喜欢的是甄嬛而不是自己,甚至果郡王要她嫁给自己的跟班小厮阿晋。这种地位上、感情上的差异让浣碧心中的不平衡感更加强烈。
在这一阶段,甄嬛和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态度愈发提醒她自己身份的低微,其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状态更加凸显。
4、成年阶段3——回宫后
在凌云峰,果郡王身死的消息传来,有了身孕的甄嬛为了保住孩子,被迫回宫,而这时候果郡王的归来证明之前都是谣传,可是木已成舟,不能改变甄嬛回宫的事实,所以甄嬛与果郡王已再无可能。这也给浣碧一个自己可以取代甄嬛的错觉,她决心一试,得到果郡王的爱。她在宴会上设计,让果郡王私藏的甄嬛小像掉出来,被皇帝发现,而她则谎称这是自己送给果郡王的定情信物,果郡王为了保全甄嬛只能牺牲自己,娶了浣碧。而甄嬛也顺水推舟,将浣碧认为义妹,从甄姓,母女二人得入祠堂,了却了浣碧心中最大的愿望。后来,甄嬛知道是浣碧故意为之,也没有办法继续追究。
浣碧的这一举动非常危险,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甄嬛与果郡王私情被皇帝发现。浣碧深知其中利害,还但是义无反顾地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姐妹情谊与自身愿望的权衡中展现出“不择手段”的一面。
5、成年阶段4——嫁入果郡王府
浣碧嫁给果郡王为侧福晋当天,果郡王也奉皇后之命娶了孟国公的女儿孟静娴,王府中有两位侧福晋。浣碧凭借着皇帝指婚、甄嬛的地位以及和果郡王多年的交情,在王府中当家。然而,本来是自己的一番设计费尽心机才嫁给果郡王作侧福晋,没想到自己心爱的男子还被半路杀出来的孟静娴一同分享。自幼生活在姐姐风光之下的浣碧显然不能接受另一个女人继续抢夺自己的心爱之人。此外,孟静娴设计,穿着和甄嬛一样的服装,灌醉了果郡王,让自己有了身孕,在王府中地位大大提升,而这种落差,让浣碧更加难以忍受。随着时间推移,果郡王也逐渐想清楚当天小像的前因后果,认定浣碧是故意设计,对她也不像以往那样宠爱。综合各种原因,最后,她采取了报复的手段。皇宫中,祺嫔下毒陷害甄嬛不成,剩下的毒药被浣碧放在了孟静娴的参汤中,毒死了孟静娴,此后孟静娴的儿子也由她抚养。
另一方面,果郡王和甄嬛的隐情还是被皇帝发现了,果郡王喝了皇帝的毒酒身亡,浣碧在果郡王入殓当天,撞棺殉情而死。
在这个阶段,毒死孟静娴和殉情而死是浣碧心理特点最为集中、强烈的体现,也是人物命运发展中的高潮部分。其心狠手辣、占有欲强、痴情的性格特点显露无遗。
三、
1、 爱的颜色理论
爱的颜色理论(the color theory of love)由lee提出,他认为爱情分为六种类型:浪漫激烈式爱情(eros)、游戏式爱情(ludus)、友谊式爱情(storge)、占有依恋式爱情(mania)、理智式爱情(pragma)、奉献式爱情(agapes)。
2、 爱的三角形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由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家J. Sternberg(1986)提出。他提出亲密关系中的三个要素,即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 承诺(decision-commitment),三种不同的因素构成不同的组合,产生八种类型的爱情,即:完全型的爱、喜欢型的爱、心醉型的爱、浪漫的爱、友谊式的爱、虚幻的爱、非爱、虚爱型。
恋爱的双方具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三角形叠加起来,可以看出双方的爱是否平衡。这可以用于预测两人的爱是否可以得到长久的维持。
3、 浣碧的爱情类型
运用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浣碧为了得到果郡王的爱,不惜多次设局,与至亲甄嬛争风,最终成功嫁给果郡王;且因爱生恨,将果郡王的另一个夫人毒死,欲图将果郡王完全占据;在果郡王被毒死后,不惜殉情自杀。浣碧的幸福喜乐,完全由果郡王决定。她进宫后的人生轨迹,几乎是围绕果郡王展开的。在很大程度上,浣碧认为她不是自己,而是果郡王的一部分,自然她也认为:果郡王也必须是自己的一部分。在与果郡王的恋情中,她表现出了很强的占有性,因而我们认为浣碧的爱情类型为占有依恋式爱情(mania)。
运用Sternberg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进行分析,我们从最基本的三要素出发,我们发现:
1、浣碧对于果郡王的感情:
(1)
(2)
(3)
总体上看,浣碧对于果郡王的感情倾向于友谊的爱,而在亲密性中,她并未获得足够的情感回馈。
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感情:
(1)
(2)
(3)
综上,果郡王对于浣碧的感情大体属于“非爱型”,同时,也可能存在“虚爱型”的倾向。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二者的爱情三角形是严重不匹配的,因而我们可以预见二人爱情的悲剧。
四、
1、 安全基地的概念和作用
安全基地(Secure base)现象是指:婴儿或者动物幼崽在安全的环境中,依恋行为水平较低,探索行为水平高;而在比较不安全的环境中,则表现出较高的依恋水平和较低的探索水平。
在一个经典的实验中:实验人员给一个小猴子(幼崽)配备一个铁猴子(有乳汁)和一个毛绒猴子(无乳汁)最为备选的母亲。实验人员发现,小猴子最终选择毛绒猴子作为自己的母亲,且在母亲身边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行为;而实验人员将玩具蛇扔进笼子时,小猴子会表现出很强的依恋水平,如紧紧抱住母亲。
2、 浣碧的安全基地的缺失
浣碧幼年时,由于母亲家族的关系,只能在生身父亲家做女婢,在一段时期,他本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庇佑,但都未曾得到。幼年母爱及父爱的缺失可能导致她缺乏安全感,但又容易对仰慕的异性形成依赖,是其爱情类型的形成的原因。入宫后,浣碧虽说受到姐姐甄嬛的庇护,但由于宫中大环境的恶劣,甄嬛本身也未能给浣碧的充足的保护。浣碧嫁给果郡王后,由于果郡王一门心思放在甄嬛身上,加之又娶了孟静娴,浣碧在果郡王的心中的地位更是受到冲击,因而,浣碧甚至不惜以毒死孟静娴的代价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浣碧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持久的安全基地,她一辈子都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这使得她在各种行为选择中更加倾向于自我保护,成为她的几次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背叛甄嬛、使用计谋嫁入国郡王府、毒死孟静娴)的心理依据。
3、 安全基地缺失与人物命运
浣碧的整个人生,总体而言是一个悲剧,她在她短暂的生命里,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她的东西,而在追逐她想要的东西时,她目的明确、执着、不惜代价。为了将自己和母亲的名字写入甄家族谱,她做出了很多努力。而为了占据自己的爱人时,她的行为则表现得很难让人理解——她甚至可以为了得到果郡王而欺骗自己的姐姐,在失宠后毒死孟静娴。
浣碧的行为深受其幼年生活的影响。她自幼丧母,母爱的缺位使得浣碧的性格中增添了不安全的成分。又因她从未体会到父爱的温情,进宫之后,除了果郡王,她也很难遇到其他的男性,加上果郡王也多次保护了浣碧,因此我们可以猜测,浣碧之所以爱上果郡王甚至欲图占据果郡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想找一个可以替代父亲角色的人。幼年生活造成的情感缺失使得成年后的浣碧在对感情的追求的投入中表现出强烈的偏执,这也最终导致了两人爱情的不对称,造成了两人的人生悲剧。
五、
1、 人际交往的内部活动模型
恋爱中的一方在与另一方的交往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表征模型,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内部活动模型”。这个活动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对自身的活动模型(自我模型)和对外部环境的活动模型(他人模型)。
2、 成人依恋类型划分
按照“内部模型理论”,我们可以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皆好的为“安全型”,自我模型好而他人模型不好的为“轻视型”,自我模型与他人模型皆不好的的为“害怕性”,自我模型不好而他人模型好的为“矛盾性”。这四种类型也可以按照焦虑度和拒绝度来区分,在此不做赘述。
3、 浣碧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原因
从内部活动模型的角度来看,浣碧的成人依恋类型属于“矛盾性(焦虑型)”。在与果郡王的恋情中,由于浣碧的出身比较差,与高高在上又文武双全的果郡王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而她的自我模型比较差;但在浣碧心中,果郡王不仅地位尊贵,英俊潇洒,而且扮演父亲的角色,因而浣碧的“他人模型”很好,这就形成了浣碧的“矛盾(焦虑)型”依恋类型。
另外,从行为表现来看,浣碧对于果郡王痴心不已,在这段感情中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最终失败,表现为“在两人恋爱关系中陷得很深,但最终失败的可能性较高”;同时,她对于自己的低贱地位非常敏感,易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对于甄嬛的态度在背叛和依赖之间摇摆不定,也体现出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另外,在看到与其出身相似的安陵容得宠后,她也表现出愤怒和不平。浣碧的上述行为特征,符合“矛盾(焦虑)型”的成人依恋类型的特点。
六、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从浣碧这一人物的幼年经历中找到了暗示其之后人生轨迹的心理学依据,又在浣碧成年爱情经历,以及相关的行为特点中总结出其成人依恋类型。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小说中对于人物成长环境、背景的交代为塑造人物性格、解释人物行为特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这种幼年成长经历而根植在人物内心的性格特点,又解释了其人生几次重要选择的合理性,最终指向人物悲剧性的命运。
这种从早期成长经历到成年性格特点、从内心状态到行为选择的过渡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学依据。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对浣碧的整个人生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周密严谨,其成长轨迹的交代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符合爱情心理学的内在逻辑,人物行为与事件的动因、触发以及各种相关戏剧元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也正因此,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选择给人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受,人物的最终结局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最后,对于上述分析中可能存在争议及不周之处,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说明:
(1)
由于这两种理论对于爱情类型的划分较为简单和绝对,对于介于各种类型之间的爱情模式未给出解释,因此在解释真实且复杂的爱情故事时,对于爱情类型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框定范围。两种理论中所涉及的爱情类型与我们所分析的亲密关系的对应关系也只是笼统的。另外,考虑到小说发生时间下特殊的制度环境,这种对应关系中也就存在更多值得讨论的可能性。
(2)
在爱情心理学研究中,针对父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并不多。相对于母亲,父亲的安全基地作用以及成为依恋对象的各种可能更为复杂。而在我们所分析的故事框架中,浣碧和父亲甄远道的关系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与命运似乎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这一点,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论依据以分析父爱缺失对于浣碧人生轨迹的影响。
(3)
研究表明,从婴儿、儿童、少年到成人,依恋类型基本保持连续性,然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变故也可能导致依恋类型的变化。由于浣碧在幼年经历了亲人离世、从家中进入皇宫等一些较大的人生转折,其最终的依恋类型可能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形成的。另外,由于本身的文学属性,小说详细交代人物婴儿时期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因此从婴儿到少年、成年的依恋类型可能存在一定的断层。我们所能够关注的分析的,主要在于幼年及以后时期的经历对于浣碧成年依恋类型的影响。
七、
[1]刘明月,郭兰.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A].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122-124.
[2]申庆良.成人依恋研究理论综述[A].华章,2009:29.
[3]姜凌云.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4]试从依恋理论视角解读电影中人物行为选择的必然性[J].电影评介,2011:47-48.
[5] http://blog.sina.com.cn/u/260247844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