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恋理论分析李阳家庭暴力成因 (Part II)
(2013-01-17 11:54:51)
标签:
爱的心理学北京大学教育亲密关系心理学 |
本文是北京大学通选课程《爱的心理学》小组作业。版权归学生所有,如需转载,请一定与作者联系,或者私信联系本博(weibo.com/litonggui)。
从依恋理论分析李阳家庭暴力成因
景毅
李孝贞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张帅宁
陈淳
4.3
1、行为主义分析
幼年和成长过程中在他人身上习得暴力。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李阳生长在有家庭暴力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了大量的暴力行为,这为他以后实施家庭暴力埋下了隐患。李阳自幼的家庭生长环境,是其实施家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李阳承认,自小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对其很冷漠,而且经常进行打骂,从小在这种环境下生长,李阳也无法和妻子建立亲密关系。当内心存在长久被压抑的愤怒,平时不显现,但会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就会突然发泄出来。[3]
心理学有理论显示: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没有感受到爱,长大后便会与其他人刻意保持距离,而不会去爱。可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
2、社会学习理论分析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观察和模仿对一个人的行为塑造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下,人们从上一代沿袭下来一些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男权文化和夫权思想,这些无疑会影响个体认知。而且由于这些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暴力行为没有受到社会的反对,这种认可造成暴力行为的继续存在。
3、精神分析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分析
当人在工作中有巨大压力时,碍于社会地位等原因,他会压抑这种不如意,然后把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认为可以的时间、场合和对象身上发泄出来。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个暴力的人,可能很有礼貌,待人接物很得体,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比如混得不得志,或者得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压力增大,但又不能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来,所以选择将这种挫折感转移到他的妻子身上。这种幼稚的让心理得到快感的办法,偶尔用用无伤大雅,而且十分有效;但要是变成习惯,其实就是回避面对真正的问题,极容易形成一种神经症。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暴力也会发生在如李阳这样的社会名人、受过西方教育的人身上,这体现了第一个原因。[4]
4、李阳的价值观分析
李阳很坦白的说在他心理事业比较家庭更重要。李阳没有掩饰他认为事业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事业)这就是我的信仰,我可以不要家庭,但这个话我太太听了肯定会暴怒,但这就是我。我不可能说因为家庭牺牲事业,那我就没有我的价值了。”“事业是我的第一位,我永远不会为家庭牺牲事业。”李阳连续10年都是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在家,20年的年三十和春节都是跟学生过的。在他心理所有的一切都要为他的事业让路,事业是至高无上的。正是这样片面的价值才导致了他对家庭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孩子也只是教育的试验品。李阳展现了一个被单一“成功价值”所扭曲的畸形人格,为了强迫症似地追求“成功”,或者用他自己更赤裸地表述——“赚钱”,他拒绝为爱和关怀而付出,更糟糕的是失去了爱和关怀的能力。这也是大男子主义的毒害:割裂公私领域,将“事业”作为衡量男性价值的惟一标准,堵死他们在亲情互动中获得人性修复的机会,驱策他们在高压社会竞争中一条路走到黑。由此制造出来的“成功人士”其实是不堪为榜样的。
五、家庭暴力的概念、影响及如何减少其发生的方法
5.1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或精神痛苦。
1、家庭暴力不仅仅指殴打家庭成员的身体,还包括用言语或摔打家具等手段,从肉体、精神等方面折磨甚至摧残对方。
2、使用家庭暴力的人,在家庭以外并不一定是个暴力的人,但他(她)一定有需要从社会往家庭中悄悄转移的压力,比如混得不得志,或者得在许多场合压抑自己。
3、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4、家庭暴力是有循环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
5、家庭中的受害者,无论采取反抗还是沉默的姿态,都是对施暴者行为的一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平时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和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6、 家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他(她)今后的家庭中重演这种暴力和冷暴力。
7、家庭暴力行为的矫正,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耐心,因为它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
8、家暴不是没文化的代名词
近几年来,家庭暴力正在向高学历、高收入家庭蔓延。广东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发生家暴的548户家庭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11户,占20.3%;公务员家庭72户,占13.1%;月收入2000元以上家庭88户,占16%。[5]
“在我们审理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施暴人群呈现知识化、学历层次逐渐提高的特点,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当事人占了将近1/3,其中还有不少是研究生。”北京某区法院专门负责典型案例的研究人员说。
高学历者很多像李阳那样是个“工作狂”,这使得家庭成员情感疏远、关系恶化成为潜在的可能。处理不好家庭关系,心理问题就容易显现。在有340多名网友参加的“家暴调查”中,67%的网友认为“家庭暴力与学历无关”,56%的人认为家暴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找到宣泄的出口”,39%的人认为是“没有良好的心态”,39%的人认为是“无法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全国妇联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配偶。在离异者中,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
知识分子家庭的暴力形式以冷暴力和性暴力为主,如干涉配偶行动自由、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有些男性知识分子会实施更为隐蔽的身体暴力,以防让外人看出来。而很多女性知识分子采取了忍耐的态度,她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婚姻的失败,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而委曲求全。
5.2
1、对妻子的影响:
2、对三个孩子的影响
① 儿童目睹家庭暴力可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影响。
他们可能在暴力事件发生时从另一间屋内听到暴力发生时的尖叫或者看到其母亲的伤痕、打肿的眼睛及骨折的肢体,有的儿童因此受到了心灵上的创伤因而需要加强对其的治疗干预。
②许多儿童在目睹暴力后会有精神受创伤的迹象。
这些现象包括失眠、遗尿、发怒、退缩或否认与他人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因没有保护其母亲而感到内疚从而吸毒、酗酒来麻木其情感。在校学生会有成绩下降、经常旷课、行为问题、退缩或否认与他人的关系的情况发生。六岁前孩子的性格是由父母决定的,这说明了父母教育方式的重要性。若是从小生活在父母不和的家庭,父母过分包办、代替、干涉子女的生活,或者经常暴力对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不自觉地用暴力对待他人。
③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惶恐之中,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巨大伤害,影响今后的心理健康。
④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会变得攻击性很强,性格发展出现扭曲。如果不良的家庭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往往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爱挑剔,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长大后,容易走入歧途。
⑤容易孩子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85%的孩子最怕父母吵架。孩子在充满冲突的家庭中生活,容易变得退缩、自卑,与人交往时往往不自信、不主动,不能很好地与人建立信任关系,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
3、对李阳本人的影响:
4、对社会的影响:
李阳家庭暴力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带着光环的榜样和家庭教育典范的形象虽然受到了毁损,但他们把名人家庭、跨国婚姻的许多真相公之于众;他们也再次引起人们对“家暴”话题的关注、探讨和探索。李阳本人也愿意成为反家暴的反面教材。
5.3
1、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制止家庭暴力行为。
2、根治家暴必须根治心理,对施暴者强制进行心理治疗。
即便在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伤害后,一些受害者依然由于依赖现有家庭、害怕进入陌生环境而宁可继续忍受。而加害方自知不会受到惩罚,虽然事后可能感到后悔并道歉,但最终仍会因为缺乏真正改变行为的动机而再次施暴。一般而言,人们往往以为选择离婚暴力就会自然停止,但引发家庭暴力的内在动机是加害人内心深处控制受害人的需要。一般情况下,这种欲望不仅不会因为离婚而消失,反而会因为受害人提出离婚请求受到刺激而增加,从而出现“分手暴力”。李佩璇指出:“法律只是针对家暴的后果制裁施暴者,而从认识上能够清洗自己的思想则更为重要。施暴者如果没有认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下次一旦遇到不高兴的事情还会重蹈覆辙。”
施暴者需要面对真实的自我,必须清晰地认识暴力行为的违法性和伤害后果,认识到自己才是真正的责任者。多数施暴者需要诉诸专业的心理治疗,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探索内心矛盾冲突的本质和根源,获得人格上的进步,进而化解矛盾。
在美国和台湾的某些地方,一旦发生家庭暴力并经过法院判决确认后,施暴者将被迫定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和观察等方法来实现施暴者的悔过和进步。在团体的情景中,更有助于社会学习和社会比较,以强化正确的行为。[6]
3. 反对家庭暴力应是全社会的职责,作为邻居或目击者应当及时制止、帮忙报警或作证。
国外进行过‘敲门运动’,就是发现邻居家发生家庭暴力时,去敲敲门,这对于及时制止家暴十分有效。
4.家庭暴力的实质就是控制。家庭暴力行为是周期性的。
5、“最好的办法是用温柔但极具力量感的语气安抚对方,平时多与对方探讨其性格和暴力行为的成因,了解、缓解其内心真正的压力和不安全感。”
“家暴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要解决家暴问题更重要的是挖掘家庭实际的问题。家暴并不是说一定是性格上存在问题,而更多的时候是缘于处理方式不当。” 曲玉萍说。
6、“遇到家暴事件,可以打电话求助警察,或向家庭成员、居委会寻求调解,笔录和证人、证言都是重要的判定参考。”李佩璇强调,如果想给施暴者定罪,还须提供一份由具有鉴定资质的机构出具的伤情鉴定。如果不保留证据,皮下淤血等小伤很容易养好,难以取证。
7、应下决心把家暴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去解决。
8、摆脱“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思想 。
9、被家暴欺凌却忍气吞声,不但是对父母和孩子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10、应对家暴需要技巧和沟通
①加强观点的一致性。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共同的性格和习惯是沟通的基础。
②宽容与尊重:家庭生活中的冲突与分歧大都是一些生活小事,是习惯兴趣或对事物的观点不同,没有多少原则与是非问题。所以,双方都应当学会宽容,婚姻意味着让步。
③学会管理情绪:李阳通过这次教训,学会了利用脱离接触来应对情绪的技巧,即当三句话不合要发火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没有实施暴力的机会。
④受虐方的反抗与维权:家庭暴力之所以频繁发生,与妻子的应对方式也有关系,只有及时反抗、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制止暴力行为的发生。这次,李阳的妻子通过在网上揭露受到家庭暴力的过程,还到公安机关报案,使得李阳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六、结语
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内部发生的一种使用强制力量,侵犯家庭成员人身权利或其它权利,并对其肉体和精神造成一定程度损害的强暴行为。不管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消除家庭暴力一方面要加强家庭道德伦理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和谐家庭的发展。
从李阳的家暴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发现,要从心理上防止家暴的产生,我想对夫妻或者家长提出以下意见:
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没有感受到爱,长大后便会与其他人刻意保持距离,而不会去爱。因此,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社会人都只知道追逐名利,却忘了“爱”——人性最单纯的一面,往往将事业的成功看的比什么的都重要,这也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过分强调所谓的“成功”。
物质文明发展越快,竞争越加剧,人际关系越紧张,人们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如孤独、自卑、愤怒、焦虑、压抑、冲突和不平衡等,会越来越严重,神经质人格的人心灵会更痛苦。这需要社会的更加关注和采取措施。
夫妻相处要有技巧,夫妻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出一种温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相互之间多多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加强沟通。
女性应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夫妻双方都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七、参考文献
[1] Bowlby,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Attachment. Pimlico.1969/1997.
[2]
李阳家暴事件 (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
82a34a0c76c66137ee061956
[3]席春玲、欧竹青. 家庭暴力成因与预防的心理学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04:24.
[4]佟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 2000,1.
[5]赵奕.家庭暴力的心理学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0,19.
[6]《婚姻家庭法之研究》2001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