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

蓬安锦屏镇范家坝的刘明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弹花匠。
出生于1963年,今年刚满60岁的刘明忠已经弹了整整40年的棉花了。
刘明忠说,他从小拜师学艺弹棉花,20岁的时候出师开始走村窜户弹棉花。1983年,当时棉花卖九角九一斤,打一床棉絮要6—10斤棉花,给农民加工一床棉絮要收取加工费2块钱不等,一床10斤左右的棉被成本加手工费要10块钱左右。后来,锦屏镇供销社又聘请他为供销社加工棉絮,棉花由供销社提供,加工好一床棉絮支付给刘明忠加工费3块钱,每天从早到晚,不歇气的弹棉花,一天可以加工大约四床棉絮左右,可以挣12块钱左右,一个月可以挣140块钱左右,这个收入在当时算是非常可观的高收入了。
刘明忠说,他走村窜户在农民家弹棉花加工棉絮,一般因地制宜,在主人家的堂屋里搭上四根条凳铺上木床似的绷子,当着来打棉絮的乡下人的面称好棉花,然后将一砣一砣的棉花撒在木板上,接着在嘴上戴上一个雪白的纱布口罩,在腰间捆上一根布带,在身后插上一根大拇指粗细弯曲的斑竹棍,斑竹棍顶端垂下一根绳子系住弹枋中间的木枋。左手捏住弹枋的木枋,右手捏住一柄木锤在弹枋下方的牛皮筋上使劲地敲击,速度越敲越快,牛皮筋发出“嘣嘣嘣”震耳欲聋的颤响,刚才躺在木板上还像石头一样一砣一砣的棉花在牛皮筋的震颤和追撵下顿时变得犹如雪花飞舞,瞬间又蓬松酥软成为厚厚的一层积雪似的懒洋洋地平铺在宽宽的木板之上。
“嘣嘣嘣,嘣嘣嘣……”,刘明忠继续手持木锤在牛皮筋上使劲地敲打,整个身子和步伐都随着弹枋和手锤时进时退,时左时右,时快时慢,时紧时缓。蓬松酥软的棉花犹如积雪一般越堆越高,丝丝缕缕的棉花碎絮犹如漫天飞雪一般在堂屋的空气中四处自由飘荡。弹到兴高采烈之时,额角上渐渐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头上、身上、脸上也几乎都沾满了雪白的棉花飞絮。“嘣嘣嘣,嘣嘣嘣……”,在近似于一种激昂的进行曲之中,刘明忠的整个身心几乎都投入和沉醉进了一种巨大而忘我的欢乐之中。
接着,便是为弹好的棉花上网线。刘明忠叫来他的徒弟来帮忙打下手。只见师徒俩手捏一束雪白的棉线,各执一端,一小股一小股地往棉花上放下棉线,然后拉直,压紧,仿佛技术娴熟的木匠师傅在木头上弹墨线一般,又仿佛蚕子上山吐丝织茧一般,师徒俩配合默契,片刻功夫,竟然就在雪白的棉花上布下了一张用棉线织就的天罗地网。接着,刘明忠又拿出一小截红色的棉线,左缠右绕,织上大红的双喜的喜字,或者织些并蒂莲花纹和 “幸福吉祥”、“万事如意”等等字样。
做完这些工序之后,刘明忠拿出一个圆形的木盘,又叫云盘,在已经织好棉线的棉絮上仔细碾压。原先厚实如积雪的棉花瞬间又被碾压成一张薄饼一般。接着,刘明忠又会爬上木绷上的棉絮,双脚踩在云盘上左右旋动,仿佛跳天鹅舞的芭蕾舞者一般站在木盘上四处游弋,整个身子的力量都灌注在木盘的转动之中,以将压薄的棉絮进一步压紧压实。
刘明忠弹棉花制棉絮的手艺出色,加工出来的棉絮质量不错,收费也很便宜,生意十分兴隆。后来,锦屏镇供销社专门聘请刘明忠为供销社加工棉絮,加工一床棉絮支付3块钱的加工费,刘明忠加工的棉絮因为质量好,经久耐用,所以一时供不应求,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肯定和好评。
前些年,刘明忠来到蓬安县城城北路租了一家店面,专门开起了棉絮加工店。他说,现在他加工棉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新疆棉花,这种棉花质量很不错,15块钱一斤,一床棉絮大致要用8斤左右的棉花,棉花钱要120块钱左右,加工费25块钱,加工好一床棉絮要145块钱左右。刘明忠说,现在科技进步了,前几年,他专门花钱买回了一台自动加工棉絮的机器,用机器自动弹棉花,加工棉絮。不需要用人工弹棉花了,所以弹棉花用的弹弓就悬挂在店铺的墙壁上已经有好几年都没有用过了。虽然从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和体力,但却感受不到传统弹棉花加工棉絮的那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了。刘明忠说,其实我觉得还是传统的用手工弹棉花加工棉絮的方式方法好得多,老祖宗传下来的弹棉花这门手艺,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