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糖画

蓬安糖画
浇糖人以糖为材料来造型,所用工具仅一勺一铲而已,一般以红糖、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制糖人。所使用的糖料大多为棕黄色,也有的加入颜料或色素使之呈红色或其他颜色。在绘制造型时,用铜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犹如书法家笔走龙蛇,在雪白的大理石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挥洒,画出飞禽走兽、花鸟草虫、戏曲人物。浇糖人师傅匠心独运,侧面形象以线造型,正面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也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别看它简单得只是一个轮廓,或龙或凤,或鸟或兽,但却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那曲折有致的线条,虽细若游丝,却也显得硬朗、坚挺、风姿绰约、栩栩如生。当然,浇糖人师傅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因为在浇铸时,糖料是经火加温后溶开的,一旦冷却后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眼明手快,以求一气呵成。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人铲起,粘上竹签,稍俟凝结便插上草把出售。八十年代左右,一个糖人可以卖五分钱到一角钱不等。几十年过去,现在已经卖到五块钱一个了。
人们常言,剃头挑子一头热。其实浇糖人的挑子也是一头热,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则是糖料和浇糖人所用的铜勺、铲刀等等工具。过去,浇糖人多为打着铜锣沿街叫卖,也有的盘踞在街头一隅现浇现卖,担子旁边还带着一个画着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的圆盘,圆盘上画着的最小的糖人是浇一根蛇,最大的也是最复杂的是浇一条大金龙,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其次是莺歌燕舞象征吉祥如意的金凤凰。但凡交了钱的大人或者小孩便可以转动盘上指针,那围观的人群比买糖人的人还要紧张得多,个个屏着呼吸伸长脖子瞠目结舌地看,看到指针指着蛇时,人群里便发出唉声叹气的一阵叹息声。看到指针指着大金龙时,人群里又会兴高采烈地爆发出一阵啧啧的赞叹声。每个人都流露出直勾勾的目光仰望着那插在草把上的张牙舞爪的大金龙,即使当转盘的指针指到了比大金龙稍小一些的大凤凰,买糖人之人依旧会无限惋惜地摇晃着脑壳唉声叹气,嘴里不停地说道:划不来划不来,这一角钱没搞到着!
2008年8月8日,我从蓬安县文化馆调到蓬安嘉陵第一桑梓景区工作,每逢逢年过节,在景区嘉陵江边的滨江路便经常可以看见一个五十来岁左右的中年人摆着一个小小的摊子浇糖人,他坐在摊子后面,并不吆喝,也不叫卖,来来往往的游客常常里三层外三层地凑上去看稀奇,然后情不自禁地就掏钱购买浇好的糖人,大的5元一个,小的4元一个,生意非常不错。
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浇糖人的师傅名叫唐开玉,50来岁,是蓬安济渡乡土桥村的人,现在是蓬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安糖画的传承人。他说他平时就在家里务农,闲暇时分就挑着担子出来浇点糖人卖,就像挑个鸭子棚棚吆鸭子的赶鸭人一样,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不求挣什么大钱,只求能够挣点零花钱贴补家计就感到十分地心满意足了。他浇糖人的手艺非常不错,浇糖人的工具也就一个瓜笠,一把小铜勺,一根细长的小铁片而已,常常在一两分钟左右就能够浇出花、鸟、草、虫、龙、凤凰、人物等等各种各样造型的糖人来,这些浇出来的糖人看上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是令人爱不释手。
唐开玉说,他现在年纪大了,害怕浇糖人这门老祖宗们传下来的手艺失传,于是便动员自己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到了蓬安,将浇糖人的手艺悉心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现在,每每逢年过节之时,在蓬安县城的一些景区和公园里,便由儿子摆摊设点在浇糖人卖了,生意也十分火爆,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们的欢迎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