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馓子

吴馓子
周子古镇老百姓口中有句顺口溜,即“金馓馓,银馓馓,周子古镇吴馓馓!”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吴馓馓”,即吴馓子,是周子古镇的特色小吃之一。
馓子本属回族传统食品,古称“环饼”、“寒具”。史书记载炸馓子始于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馓子的制作并不容易,首先要以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再搓至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状物,然后将其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一道炸好的成形馓子,往往香脆甜酥,金黄亮润,轻巧美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写《寒具诗》来赞美馓子:“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炸馓子“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扭捻成钏之形,油煎食之”。
吴馓子历史久远。相传唐朝开元年间,嘉陵江沿岸洪水肆虐,江中一恶龙乘机兴风作乱,致使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伤亡惨重。百姓为保平安,便以鲜蔬瓜果设坛虔诚祭祀,但恶龙贪得无厌,要求在谷雨之日以童男童女祭之。蓬州城内,凡有幼儿的人家,日日惶恐,夜夜啼哭,哀声动天。画圣吴道子游历至蓬州城,惊悉恶龙危害蓬州百姓之事,立志帮助老百姓。"他斋戒三日,最后一天沐浴更衣,酣饮烈酒数坛,临江而立。他取浩渺嘉陵江山水之精气,以天为纸,以地为砚,挥墨为线,运笔如飞,泼墨如网,困恶龙于浅滩并缚之。事毕,画圣于龙角山画江楼观千里嘉陵江,将蜀中山川形胜尽藏于胸,飘然而去。从此,蓬州城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后来,蓬州百姓感念吴道子的恩德,便以糯米和面,加清油、鸡蛋,反复揉压,扭捻成画圣困恶龙之形状,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再食,格外香脆酥软。这种食品一为示威于恶龙,二为感恩画圣吴道子,世人皆称之为“吴馓子”
当然,这只是神奇而美丽的传说,吴馓子的真实来历已无从考证,而吴道子作《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的这段历史不可置疑。美丽的传说与真实的事件相结合,无形中增添了吴馓子的魅力。
吴馓子已历经数代,当代传人是吴继华。吴继华的爷爷吴安全从承接两只大船起,上至甘肃碧口,下至重庆朝天门,沿途做馓子、麻花生意,兴盛至极。1933年10月,吴继华的父亲吴吉松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胜利后复员回到蓬安县,在蓬安县航运公司工作直至退休。吴继华随二爸吴志友辗转到陕西继续做麻花、馓子生意,将吴氏祖传三代的吴馓子进一步发扬光大,直到听说蓬安县创建嘉陵第一桑梓国家4A级旅游区的消息时,才叶落归根。
周子古镇的下河街、新华街都有吴馓子的店铺。在下河街的店铺里,游客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
沿街摆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置一半人高的灶,灶上架一口两耳铁锅,灶下堆满劈细的干柴。吴继华生火,洗锅,锅热之后,便倒进大半锅清亮亮的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
吴继华站在案前,案上放着头天夜里揉制好的面团,金黄光亮,蓬松酥软。她变魔术似地将面团搓成一根手腕粗细的面条,反复揉搓,然后又继续拉长。她一手提面条,一手迅速拉扯。不一会儿,案板上便重重叠叠堆满了面绳,这些面绳并不粘腻在一起。她又将面绳两头捏住,摇动手腕,甩跳绳似的甩动,再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绕圆,一环又一环地对折。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她最后将面绳制成一个椭圆盘,一把馓子就成形了。
柴灶里的菜油也熬得香气扑鼻了,吴继华便开始往油锅里丢馓子。那做子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气泡,几经沉浮,就漂在油面。她手执一双长竹筷,将炸好的馓子夹出油锅,顺手丢进案板上竹管箕里。只见炸好的馓子体积变大了一倍,颜色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很是诱人。
如今的吴馓子既继承了祖传手工技艺,又有传承创新。吴继华在传统原料的基础上,又挑选精细面粉,加入水砂糖、黑芝麻、核桃仁等原料,取当地纯正山泉调制。这样做出的馓子香甜酥脆,入口化渣,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