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腔隙性脑梗
动脉硬化
脑梗塞
穿通动脉
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发生于脑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或软化灶),经慢性愈合后所形成的不规则腔隙,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年龄组在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2~6倍。白天发病者居多,多数无明显诱因,常见于亚急性和慢性起病,症状一般于12h至3天达到高峰。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
1.腔梗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系:
(1)小血管腔闭塞: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闭塞,产生腔隙性病变。
(2)穿支动脉阻塞: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形成小血栓,阻塞深穿支动脉,可导致腔隙性脑梗塞。
(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突然下降使严重狭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形成微小脑血栓。
(4)微小栓子阻塞:如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阻塞小动脉。
(5)血液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和高凝状态,有可能对发病起作用。
(6)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并使血管变得更加易于收缩;糖尿病可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就将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患病风险;高血压是可以引起腔隙性脑梗塞的,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的内皮损伤,从而引起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的聚集,并且合并有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脑血管内皮血栓形成。
2.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3.防治原则
(1)
急性期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以减轻脑组织损伤;采用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恢复脑部血流;控制高血压,有利于减轻脑部损伤。
(2)恢复期治疗:康复训练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内容,例如物理疗法和语言疗法等,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3)预防复发: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包括戒烟、控制饮酒、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等;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再次发生腔隙性脑梗的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治疗措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