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内心的再成长(旧文补发)
(2021-04-06 11:03:04)
前几天送走了两位朋友,一个洪湖的,一个沙市的。患的都是癌,年龄与我相仿。尽管她们对这个人世万般不舍,但还是早早地离开了。所以生命是短暂脆弱,有不可预见性的。能活着便是幸福,更幸福的是还可以谈论文学,一种高贵而谦卑,遥远而亲近,甚至艰难而容易,形而上,思想界面里的东西,人性里的一束光。
什么是文学?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不同人给出不同的答案。往大了说,文学是人类的回声,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的一面镜子,是人性的拷贝;是缝补苦难,讴歌美好的声音。往小了说,是每个人的那点单薄的生命体验,一点抒发和表达。你的认知,你的审美,你的价值观,甚至你的喜怒哀乐,都是靠她传递出去,并得到共鸣,然后再回馈回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也是自身再成长的过程。所以文学具体到每个人,最重大的意义,便是内心的再成长。
每个人都需要长大,需要内心的饱满和强大。但并非容易,抵达它的途径只两个字,那便是“思考”。脱离了“思考”便是机器,甚至废墟,只能无谓地重复自己。唯独立思考才能促进新陈代谢,激发想象和智慧,让我们明辨真理,懂得生命的要义。而思考非从天而降,也非坐在家里,苦思冥想便能得到的,而是通过积累、学习、书写不知不觉引发出来的。接受外部信息,一边写一边梳理归纳拓展自己的思路,引发灵感。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东西方的,过去的,现代的,方方面面。一个写作者的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见识的广博,思维的锤炼,各种河流汇聚后迸发出的火花。视角不断打开,再打开。
这是个快餐时代,能被记住的并不多,很多东西转瞬即逝,文学亦是。只有不断思考,打开生命的眼界,刷新自己的空白和无知,才能有新的理解,新的思想诞生;人生的殿堂才能一座座被发现,创作的源泉才不会枯竭,表达的思想才富有含金量,方可以走得更远。别的都是次要的,上刊、发表、获奖、成名之类。刊物每一期都在出,奖项年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快便会被淹没。只有思想是永恒牢固,不断提升,流失不走的。当拥有了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维,深厚的学养,向善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富翁。方能无坚不摧,一层层蜕变,生命之光才会柔和光亮起来,便不愁写不出好作品。而文字承载了这种使命,把它表现出来,成为纸上构建的心灵城市,温暖别人,也反哺营养自己。当低着头一步步走上去后,不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你,而是能看见更多的人,更多的思想。所以需要这样的精神高点,而非洼地。
至于上刊获奖,只是检验自己的一种形式,而非对自身才华的证明。过分追逐,必将流于浅薄狭隘。世界很大,没可比性。优于过去的自己,方是目标。文学很纯粹,一个人的劳动,不能为一些外物过分所累。只是作品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进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听到不同评判。在这样的回声里再一次成长。所以通常要学会遗忘,把自己归零,再一次次重新出发。
文字于我,最初只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流淌纸上,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的艺术和快乐。并没想到要把它变成铅字,或尝试朝这方面进行努力。但很幸运,自己的声音被很多人听到了,且一些编辑伸出了友谊之手。
但有一点要相信,只要拿到的邮箱是正确的,对面肯定坐着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自由投是有人看的,这家不看,那家看;这篇不看,那篇看。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最初的稿件几乎全部海捞。对面的人都不认识,也不会开口让哪个朋友帮忙发稿。把自己放在海里是件快乐之事,也是一个享受过程。遇见过很多谦虚,严谨,富有涵养的编辑。我们要做的便是写下去,再投出去。至于花开花落,不要太在意,流水便好。自己喜欢的事一定要坚持,春天是不知不觉来临的。
前两天陪朋友去了章华寺。每次去感受都不同,皆会刷新认识。常杞法师是坐化的,七天不吃不喝,身体澄明坐在缸里,两个缸一扣就下葬了。三年之后,启出来,衣服已烂掉,但肉身依旧新鲜。遂渡了金,供在殿里,即现在的真身菩萨。这有别于埃及法老的木乃伊,木乃伊需把内脏挖出来,抹上药,涂上油,用纱布捆好,风干,才能不坏。
有些东西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和科学能够解释的。常杞法师,修行时间并不长,在寺里也就十年,升天不过十五年。寺里的人至今还记得他的一言一行,说他从来不争不抢,吃饭总是最后一个去。别人说菜都没了,他说有汤汁子就行了;别人说寺这么大,您住的位置太偏僻窄小了,他说有住的就很幸福了。这便是其心胸。那时,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仅次于方丈。佛门是讲善缘的,没有俗世里的高低贵贱,一个乞丐都有慧根。基督也是,在主的面前,都是兄弟姊妹,皆会得到恩宠。而文学是我们俗世里,最接近上帝的东西,可以普照任何角落。有神性,纯粹性,和自身独特之光。
所以能够靠近文学,尝试着把它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的人,是幸福的。她是我们俗世里的信仰,精神寄托的方式,也是内心的再成长。我很幸运,并一直感谢这种幸运。
发2017年《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