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寒窗》说起

(2018-03-25 10:25:46)

菡萏
 
      寒窗,并非是窗户的寒冷,家境的艰窘,更多时是人心的寒冷,人性的绞杀和泯灭。

      读书人是寒冷的,寒的是窗是衣更是心,多少个日日夜夜,窗下苦读,无人抚慰。灯罩读黑了,书本读皱了,陪伴他的夜鸣虫读老了,还在读着,梦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遇"

      这样的概率毕竟少之又少,无异现在的彩票中奖,能金榜题名的毕竟凤毛麟角,绝不是戏曲里的人物,转个身,紫袍金带就出来了。大部分读书人都被困科场,前功尽弃,虚耗光阴,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里,一生孤苦, 囊无一钱作别人世。读书,无异于飞蛾扑火。所以先生画了纸窗、书卷、孤灯、飞蛾和蛐蛐,无一闲物。
 
     周遭的人也是寒冷的,他们的价值观囿于了他们的热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是最好的写照。势利,人心最好的通道与写实。范进中相公后,胡屠夫提着一副大肠来贺,教训范进说“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 说得很露骨,在他眼里屠夫是有脸面正经的人,种田挑粪的乃平头百姓,不可同日而语,得区分开来。即自站脚步,划定区域,潜意识里不自觉地分出高低贵贱,此乃穷人之间的互相倾轧。 

     若在名卿巨贾面前,一介屠夫又算个啥,所以他见到张乡绅赶快躲了起来。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级观念根深蒂固,那时的社会风气没一丝光亮,趋炎附势属常态。屠夫为何比田舍郎强,因为还有少许钱,还可以吃到点油水,所以他提副大肠来,都可以夹七夹八地把范进骂一顿。这还在范进中了相公之后,原来的行径可想而知,也许连根猪毛都不曾有。

      待到范进中举后,胡屠夫规格升级,提着七八斤猪肉,四五千钱来贺。邻里也有拿蛋、提酒、背米、捉鸡的,官吏乡绅也有送钱送房送店的,更有屈为仆从者的,白娘子袖子一舞,天上人间自是不同。胡屠夫嘴里原来的现世宝,现在成了贤婿。同样是一个人,瞬间巨变,前一刻老娘还饿得头昏眼花,范进不得不抱着家里唯一一只母鸡,插上草标,木呆呆在集市上乱逛,以期卖掉,换米下锅;后一刻美食豪宅蜂拥而来,简直太戏剧化了!所以“世上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亦赤裸裸的心态。读书高,是为黄金屋。可见人们尊重的不是读书本身和正在读书的人,而是读书产生的后果和收益,即里面的黄金屋,目的再明确不过。媚权也!

      科举说白了,就是做官,即湘云宝钗口里说的仕途经济,宝玉深愤之事。有仕途,方有经济。我们国家最早的官吏大多世袭或举荐,属世家大族之事,和老百姓没啥关系。隋废九品官人法,兴科举,打破一潭死水,注入新鲜活力,茅篱人家亦可上位,不能不说是好事。由此,民间开始跟风,都希望十年磨一剑,“一朝看尽长安花”。精忠报国是假,改变命运为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是那时的写照,目的就是当官。

     当官到底有多大好处呢?吴敬梓是清朝人,清朝一品官员180两,二品155两,以此递减,正九品33,1两,这是年薪。刘姥姥说20两够她家花一年的,指的是乡村;北京当时每户居民,年平均消费35两,一个县太爷也就不过如此,普通人家的水平。这就不难理解于成龙为何那么穷了,好官都穷。至雍正期间,才推出养廉银子,薪水翻出数倍,高多了,这是后话。曾国藩家书里,也一再提到外放,因为那是实缺,有权利。

     实际当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贪”字,如影随形,甩都甩不开,哪个朝代都躲不过。为官清廉者有,屈指可数。清朝一个案子,就是一糖葫芦,一扯就扯出一串,150个人落马,不足为奇,现在也是。宝玉就骂那些束带顶冠之人为“禄蠹”“国贼禄鬼”,非常尖刻,国家的强盗,拿俸禄的恶鬼。他出身钟鼎之家,贾赦贾政贾珍都是当官的,因深谙,才有此语。他不是没才学,不能及第,以他的聪慧不会有太大散文问题。他撕书,激愤,是鄙夷人们趋之若鹜的心态和官场的腐朽黑暗,所以不能拿不长进,不孝心之类话来框他,实是价值观,人生取向的背离。

     先生的这幅画是有深意的,寒窗大部分学子都经历过,从古至今,靠此改变命运的大有人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苦不苦,苦!先生说,他小的时候家里就有这样一盏煤油灯,用久了被烟熏黑了,母亲常擦净灯罩。夏夜,父亲也常用它吸蚊虫,先生常于灯下复习功课,瞌睡连连睁不开眼。穷困叫他努力,但他却抵抗不了睡魔。我的一个邻居也讲过,她的女儿中考那年,每每复习至深夜,她凌晨两三点起来,常发现孩子手握着笔,趴在桌子上已睡熟了。所以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话,多少有点病态。

     这幅画,先生为了表达主观,摒弃纯客观的描绘,以窗格为背景,让其占据整个画面。所有的物件置于格上,在绘画上采用平面构图的手法,没有远近,让人一目了然。各件物品都是必须的,独立却有着内在联系,正如戏剧,都是需要的角色,人们可以通过它再进行创作。

     纸窗格代表质朴的百姓之家,以点带面,家的概念。旧线装书标以春秋二字,既是四书五经,也是科举之路,亦日子,从春至秋。 玻璃罩的煤油灯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农耕时的,而是代表一种过渡现象,承先继后。寒窗一直都在,科举的人也在,亦是先生儿时的回忆。
 
    那小小的飞蛾,代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有光便扑,有热便进。那蝈蝈就是先生自己,读书都读老了,奈何不了学问,又回不到大自然。这里每一个元素都少不得。先生把1300年的科举历史,外加自身感触,浓缩到薄薄的一张纸上,化简就繁,几样物件就概括了。所表达的深远意境和忧虑之心,跃然纸上,人心是昏黄暗淡的,读书并没带来乐趣,而是烦恼和内心的孤苦。

     我们的高考,虽然已经改良,但在思想深处,仍脱不了科举的窠臼。读书依旧很苦,依然抱着目的性,虽然不单单为了做官,但趋利的因素尚在。人们依旧把幸福的卡片定义为出人头地,一旦无法实现,便茫茫然。那些自杀的疯掉的博士即如此,读博士,搞科研,并不是因为什么兴趣,而是为了博士而博士。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和变故,便崩溃了,巨婴也! 

     窗和门都是通往外界的风景,只不过窗适合瞭望,而门可以远行或回归。
 寒门、寒窗的区别并不大,想走远点,就必去苦读,至于苦读后,进入读书带来的红利范畴中,又能怎样?先生的另外一幅画《归去来兮辞》将会回答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团扇和金丝雀
后一篇:2018发文汇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