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带雨

(2017-12-25 16:44:52)
http://s15/bmiddle/002POT9Qzy7gR8E1BuKbe&690

春带雨

 

  此两幅画一明一暗,实为一轴,是连续组合对接,也是一个穿越复原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只是历史额头上的一瞬,灿烂到暗淡,鲜活至凝固仅仅弹指一挥间。月亮同在,人已不在,能让她们永恒,再活一次的唯有艺术。


      灵感是艺术的命门。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两条线,一条是历史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梨花颂》,歌词开篇唱道: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一条袅袅的金丝声线,足可以划破冰河,春天来了,如此之美,尽管雨瘦梨花,却别样动人。讲的是白居易《长恨歌》里杨贵妃和玄宗轻舞飞扬的一段故事,所谓的梨花一枝春带雨便是。另一条来自古典素雅,富有音乐质感,委婉大气的唐俑。先生移花接木,二者合一,融进自己的内心河流,构建出一部栩栩如生的立体故事,细节的浪花随你去想。


       大唐是雍容的,先生起笔鲜亮,第一幅《春带雨》是金色的。金色的春天,金色的希望,像那时的阳光,暖暖地落在身上,落在梨花上。生命是亮的,天空打开,大片的黄色涌入,像金色的蝴蝶,谜了人的眼。我们能看见丝线的跳跃和梨花阵阵扑鼻的清香。唐女丰腴美丽,清秀安详,仰望天空,如大提琴的开场,通身高贵,沐浴在金色的光辉里。梨花落在身上心上衣服上,结出朵朵暗花,生命如此华丽多情,贴着金箔。此乃这幅图的上半阙。


         下半阙《春入泥》跨越到了今天,梨花入泥,繁华不在,生命重回朴素的格律。调子开始暗哑,落寞的俑,站在泥土纹理的背景前,茶寂琴破,灰暗惆怅。梨花依旧在落,她用手接着,头仰唇闭,神情孤单,惜春之情跃然纸上。生命失色,不再辉煌,金色归于尘土,有了质感和凝重。土,生命之母,万物亦将归入其怀,本是轮回。梨花入土,渗进泥骨,时光已逝,但洁白尚在,在泥与水的旋律中,激荡、飞扬、安静、老旧,成为不朽的艺术。


          看过景德镇制泥,那是淘洗,一遍遍纯洁,去除杂质的过程,亦是一种美学操守的坚持和自修。挑、拣、晒、磨、泡、搅、砸、踩,一道道工序,艰辛又充满艺术之美。你的体温,你的汗水,你手心脚心的爱,都将融入它的细泡,才能锻造出细腻柔软如丝绸般的胎土,才能予以它含蓄内敛柔美的意境。

   
       这幅图旨在表达惜春、叹春之情。梨花实为唐女,两阙对比,从发散至收鞘,是个跨越。曾经的春天凝固在土坯中,也蕴藏在先生的笔下,是先生重新给予了陶俑以生命,艺术建立在艺术之上,便有了升华。暗是最后的归结,暗哑的生动更含蓄更持久,花入泥,泥成俑,此乃生命的重塑和延续。此图从生至死,由远及近,安静地落幕,经人之艺术,获得了重生和永恒。


        先生使其复活,借客观物象引发灵丝微线,加之主观审美锤炼,体现内涵精髓,是先生喜欢的创作方式。以他自己的话,叫自我完善,自我陶醉,是形神和情思的完美结合。就到这里,下午读画,唐老师新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