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implewayjn
simplewayj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71
  • 关注人气:6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银行危机研究 - 读后感

(2012-07-17 18:21:04)
标签:

银行

rick

股票

分类: 读书笔记

 

  第六章  互助储蓄银行危机

 

80年代以前美国的银行体系

 

公司形式

监管机构

投资限制

备注

商业银行

公司制

FDIC

 

互助储蓄银行

由储户共同拥有的银行

FDIC

住房抵押贷款、各级政府的债券

80年代,互助储蓄银行从储户共有制大规模向股份制转变

储贷协会

公司制

联邦住房贷款委员会监管,并由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承保

主要投资住房抵押贷款

 

  

1.       背景

 

美国互助储贷银行(mutual savings bank, 简称MSB)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16年,当时的商业银行排斥小储户。MSB设立的目的是帮助社会底层的人民,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存款场所并争取利息。

 

储贷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 简称S&L)的目标是通过汇集储蓄,分配住房贷款来为其会员实现房屋所有权。

 

MSB在许多州得到了特许权,但是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地区和东北部工业区,那里有大量的工薪阶层。(MSB19个州拿到了特许权,但是MSB 95%以上的存款都集中在东北部9个州)。在南部和广大西部地区,条件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储蓄协会的发展。

 

起初MSB仅限于投资于政府债券,但很快就获准投资于市政、铁路和工业等领域的债券,以及蓝筹股和住房抵押贷款。

 

MSB19世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额存款业务没有竞争,且其所服务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1975年,MSB的平均资产是商业银行的4倍。

  

 

 

互助储蓄银行(MSB)的资产构成历史

 

抵押贷款

政府抵押贷款协会提供的抵押

债券+蓝筹股

其他贷款

现金与其他资产

1900

36.9%

0

48.7%

7.3%

7.2%

1930

55.4%

0

36.4%

3.1%

5.2%

1960

65.8%

0

29.6%

1.05

3.7%

1970

73.1%

0.1%

20.4%

2.9%

3.5%

1980

58.2%

8.1%

21.4%

6.8%

5.5%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1900年,MSB的资产组合里,一半为各级政府的债券,抵押贷款只占1/3强;而到了1980年,各级政府债券只占到1/5,抵押贷款已经占了2/3

 

http://s6/middle/9ad4e265gc504000dfb05&690读后感" TITLE="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银行危机研究 读后感" />

 

2.       70年代经济和立法的发展

 

美国过去60年的通胀与利率情况,见上图:

 

 

美国从60年代末开始出现严重的通胀,一直持续到1980年达到历史的高点。但是在1966年、1969-1970年、1973-1974年,互助储蓄银行承受了金融脱媒现象。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脱媒表现明显的阶段都是利率持续上升的阶段(也是通胀上升的阶段)。

 

1966年,为了保护MSB免遭存款利率战的伤害,监管机构推行了存款利率最高限额,来减少MSB的负债成本(适用于MSB的最高限额比商业银行的最高限额要高一点)。但是这种做法导致了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出,转向了收益更高的投资领域,如货币市场金融工具、政府债券以及后来出现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有点类似于中国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rick

 

金融脱媒现象有几个不良后果:它限制了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又增加了信用成本,尤其是对住房抵押贷款。同时它还影响到那些无法进入商业票据市场的中小企业。

 

为了解决金融脱媒的问题,监管机构授权商业银行和MSB推出了可随市场利率波动的定期存款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1978年推出的6个月金融市场定期存单,它允许MSB6个月的国债利率基础上加25个基点。新的金融工具有助于减少MSB的存款外流,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这些机构的平均资金成本,因为很大一部分的定期存单是从低成本的存款账户转过去的。

 

以上是监管当局在MSB负债项的改革,在资产项,改革的措施实施的也太晚。MSB是在各州的授权下经营的,许多州立法严格限制MSB的资产组合,这些措施限制了MSB提高资产收益率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联邦税收法典对MSBS&L的资产多样化构成了强大的阻力。税收法典允许金融机构设立坏账准备,且可以税前抵扣。但是有个前提条件:MSB的高质量资产(通常指抵押证券和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2%以上(S&L82%),最大限度的税收抵扣才被允许;如果达不到60%,这种税收优惠措施将会被完全取消。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短期内利率大幅上升的严重后果:1)存款外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会出现问题;2)资产项因各种原因来不及调整,这样会导致:A)利差缩小,甚至为负,这样会导致MSB产生亏损;B)以账面价值记账的抵押贷款或者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因为利率上升而现值大幅下跌,这可能会导致MSB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的情形。Rick)

 

 

3.       互助储蓄银行的倒闭(1981-1982年)

注意:联邦基金利率是短期利率。

1977年初,联邦基金利率不到5%,到1979年初,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超过10%,到1980年初又超过15%。随着资金成本开始超过资产组合的收益,MS B的盈利情况急剧恶化。

 

1980年,整个互助储蓄银行业损失了1.23亿美元,这是二战以来的首次行业亏损。(短期利率在1974年也超过10%,但那一次却并没有让MSB储蓄亏损。也许是因为利率高得不是那么离谱?rick1981年,营业损失上升至17亿美元。

 

许多MSB的资产过分集中于长期债券,当利率大幅上升时,这些债券的市价大幅下跌。(如果这些债券归到“持有至到期”里面,以成本计价,账面上就反应不出来。不知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利息是否随短期利率调整,或者调整滞后有多长时间,如果时间较长,那么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现值也会下跌。如果是房地产抵押债券,那么和国债一样,利率上涨,其市价就会下跌。Rick

 

以前FDIC在处理商业银行倒闭时,大多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存在问题(倒闭是因为流动性出现问题)。而此次的互助储蓄银行危机,很多MSB都存在资不抵债的问题,很多MSB的资产实际市值比其未清偿的负债要低25-30%。如果FDIC被迫接受这一市场价格的贬值,那么存款保险基金势必遭受巨额的损失。

 

FDIC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援助兼并。被兼并的MSB其股东的权益被清零(储户的存款不会受到影响),其管理层可能会被解散。大部分的兼并方是其他的MSB,也有的是商业银行。比如总资产为3.5亿美元的Marquette国民银行通过兼并总资产超过9.8亿美元的明尼苏达州的工农储蓄银行,成了该州的第四大银行。

 

 

4.       净值证书计划(NWC

此次互助储蓄银行危机是因为外部条件变化导致的,属于不可控因素,与MSB的管理层关系不大。为了给那些管理能力较强、资产质量较好的MSB一次机会,FDIC推出了NWCthe Net Worth Certificate)计划。

 

NWC计划下,受援机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具备接受援助的资格:

1)  净值不超过总资产的3%

2)  亏损发生在近两个季度,且这种亏损不是因为交易、管理不善导致

3)  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或住房抵押债券的总额不少于总资产的20%

 

FDIC购买与MSB6个月损失相当的NWC证书来支持MSB。该计划是资本宽限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其成功基于利率的下降,相当于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80年代中后期利率的下降使得大部分参与该计划的MSB扭亏为盈。(MSB扭亏为盈后,将逐步赎回NWC证书。此外FDIC 有权通知在NWC证书发放7年之后仍持有该证书的机构在6个月内清偿全部或部分数额)。

 

5.       后记

 

根据书中的举例,部分接受FDIC援助且活下来了的MSB90年代初还是倒闭了。这些MSB在接受援助之后都转成了商业银行,因此其权利扩大了,开始从事一些以前未做过的业务。

 

前面有提到过这些MSB都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90年代初,东北部的银行在商业房地产市场上过于激进,当房地产市场出现萧条以后,很多商业银行倒闭了。这里面就有80年代初接受了FDIC的援助且成功转成了商业银行的一些互助储蓄银行。(看来不熟悉的东西不做是一条铁律啊,不仅适用于投资行业,也适用于银行,或许还适用于实业。还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步子不能太大啊,否则就给淹死了)

 

整理富国银行的估值的时候,发现80年代其PB一直在0.51之间晃。当然,一种解释是联邦基金利率高,所以PB低。同时富国银行在80年代其ROE波动也大,所以估值会有一定的折价。今天整理MSB的数据,发现富国银行也许面临MSB同样的问题:利率上升时,持有的债券其市价大幅下降,但是面值却由于会计准则的原因并未下跌,所以这个时候其equity可能是虚高的。至于具体情况如何,以后读了富国银行的年报之后再做详细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