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前全球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全球每6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每11名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糖友”的数量更是高居全球第一。 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糖尿病发病率达9.7%,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有接近1亿糖
尿病病人;还有15.5%,或者说1.48亿人属于糖尿病“后备军”——
糖尿病前期。
那么,糖尿病是怎么来的?很多人认为,2型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太多了。使得很多中老年人不敢吃主食,更不敢吃带甜味的东西,这是一个误区。
大家都知道,我们这里所说的糖,营养学上的专业名字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须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它的作用是供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能量。
我们所有的食物当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糖,区别在于有的食物含糖量高,有的含糖量低,任何食物都不可能不含糖,哪怕白开水也含有微量的糖。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有些跟生活习惯有关,有些无关,不能笼统的认为是吃出来的病,血糖调节好的正常人,即使大吃大喝也不会高血糖。当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肥胖,暴饮暴食,爱吃甜食等,肯定会加重身体调节血糖的负担。也就是说,爱吃的人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是管不住嘴确实会加重糖尿病。另外,不按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也会饿出糖尿病来。
人为什么会得2型糖尿病?现代医学总结出两个原因:
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二是胰岛素抵抗。
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被小肠绒毛吸收进入了血,就变成了血糖。随着血液流动,糖就被血红蛋白送到全身。这时,胰岛的
B 细胞就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命令细胞的载脂蛋白(受体)打开大门,让糖进入细胞。糖在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能量供细胞使用。这时,人体的运动量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的糖就越快,血糖也就很快下降了。
但是,如果你的胰岛 B 细胞受到损害,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没有那么多的胰岛素去开门,在同样的时间内,吸收利用的糖就少了。没被利用的糖,只能较长时间存留在血液中,血糖自然就高了。再者,如果你生活不规律,喜欢暴饮暴食,血糖波动大,需要的胰岛素更多,同时对胰岛细胞的伤害也更大,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进一步降低。
所谓胰岛素抵抗,本质上是在身体缺乏糖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胰岛素抵抗是饿出来的。比方说,你经常不按时吃饭,两顿饭之间间隔时间过长,当血糖降到4以下时,为了保证大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植物神经就会命令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高血糖素命令胳膊腿等不太重要的细胞关门,停止吸收能量。久而久之,被锁死的细胞越来越多,这些器官上的细胞因长期吃不饱饭,变得衰弱了,细胞上的载体蛋白(门卫)对胰岛素的反应也就慢了,甚至完全不听从胰岛素开门的指令了,这就是胰岛素抵抗。
这时,饥肠辘辘的你再来个暴饮暴食,一下子吃进去过多的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大量的糖入血,血糖值猛增。本来胰岛素分泌就不足,因胰岛素抵抗使更多锁死的细胞门打不开,过多的糖长时间存留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粘稠了。粘稠的糖附着在细胞上,造成细胞上的载体蛋白(门卫)接受不到胰岛素开门的信号,胰岛素抵抗日趋严重。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是因为你的胰岛和细胞上的载体蛋白(门卫)出了问题,从而引起代谢方面的疾病。所以,养成每天及时吃饭,保持均衡营养,胰岛不需要过多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就不会因过渡劳累而损伤,也不会发生胰岛素抵抗,加上适量的运动或劳动,血糖被及时消耗了,自然就不会得糖尿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