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之门

标签:
随笔 |
http://s1/mw690/002PAYSNgy6M3SO8U2k50&690
http://s12/mw690/002PAYSNgy6M3SRxGB5eb&690
我与自己站队前后的家长聊天,前面是一位父亲,象是一位工人,带了上高二的女儿,女儿的学习成绩在河北当地学校名例前茅,想考北大医学部。父亲黝黑的脸上滿是期待。后面一位是40岁左右的母亲,看着象邻家大嫂,带了两个儿子,从山东来,一个10岁,一个6岁。说是让儿子知道,啥是北大,让他们从小好好学习。一个6岁的儿子,经不住太阳热晒,躲在娘的身旁,昏昏然,叫着想睡觉。
队伍慢慢往前挪,不时传来有人插队的信息。进入门前栏杆时,已近11点半。突然听到后面有骚动声,是铁栅栏关上了,停止放人,学校中午休息。自已幸运着,也为栏在外面的父母孩子犯着愁:中午的顶头毒日,他们该怎样捱到下午2点?人文北大,怎么也变得这么冷漠?
30多年前,看望一位78年考入北大的插兄,我来过北大。北大是安静而青春的。这次进入校园,却有喧杂,而少了书卷气。这不仅是因为有参观的家长和孩子,更是因为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生。他们表情木然,步履快捷,向他们询楼问路,没有一位是停步作答的。在食堂,询问参观者哪有就餐,两位女生,高傲得极不耐烦,表情已近鄙视,不知就里作答后,快速转身出门,撑开了两把遮阳小花伞,飘然而去。举止如离开高档酒店的靓女。谦雅有礼女书生的气韵无存。
未名湖,这个北大标志性的湖景,是人们北大梦的图象所在,我想每个参观的家长都会带孩子来走一走,告诉孩子这个湖边小路上曾留下多少大师的足印。现在,这里却偶见家长和孩子,他们四处散开了,该是在校园的楼舍之间行走。北大够大,为什么不让那些来自全国,暴晒于烈日下的家长和孩子们都能快快进来呢?校门何必要学衙门的作派?湖边树荫下,有两个欧州女留学生在写作业,作业本摊在膝盖上,用生硬的中文互相问答。有两中国女孩子,上前要与一位外国姐姐合影,这位洋姐姐灿烂地笑着答应,两手将孩子搂在左右。这时,我感觉到,这样的举止与未名湖很是相谐的。
http://s1/mw690/002PAYSNgy6M3SZqC3u70&690
走向西大门的路上,会路过北大图书馆,这座巍峨的知识殿堂,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正抬头仰望时,听到旁边一位母亲在告诫自已的儿子:现在知道,回去后该好好学习了吧。儿子看着就十来岁,胖胖的,一副调皮样,斜视了母亲一眼,自顾往前奔跳而去。
凡带孩子来北大参观的父母,都是对孩子抱有莫大希望。我想起排队中的遮阳花伞,和站队后那位带两儿子的母亲,似乎觉得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心更切,意更急。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在北大感受到了什么?他们在看到这么多的大楼和树木之后,就懂得要好好学、刻苦学,然后到一个叫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再风光地学吗?大概是母亲的一厢情愿而已。
可怕的是,那些着急的母亲,因为来过了北大,回去便对孩子横加压力,逼迫并施,让孩子在压抑中学习。最后,孩子因学习无趣,成绩低下,无以回报母亲期待而失望。一位同事孩子,就如此在高三时从家里跳楼自杀。
走出西大门,有不少参观完的家长和孩子在门口拍照,他们要将这个存有古意的大门定格在自己身后,让孩子时而忆之。我祈望这些孩子回家后,仍能看到母亲温和的笑脸。
其实,百年北大,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无论从校园形态和精神内涵。有北大教授担忧,北大高智商的利已主义教授,培养出的是高智商的利已主义学生。我在校园内见到学生们冷傲的表情,深感这一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进入北大,已经不是进入天堂。而在校门口排队的家长们,如果从此把对孩子的期望如火山喷发,那就可能将心中的天堂之门变幻成了地狱之门。当然,那是惜败于自已爱之急切的家长们的心理感受。
不过,未名湖畔的塔影依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