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杂谈 |
七十可当“哲学家”
也有些老人,凭着自己一生的经验,偶然讲出的话,却令人警醒,并永久难忘。我有一位老邻居,年轻时干过一些事,却无大成,又无后,老来与妻孤伴。有次去他家串门,他说起往事,有句话让我思忖良久。他说,年青时干事,碰到困难,摔倒了,不要沉湎于伤痛停留太久,否则,等你站起来,机会可能就沒有了。听他说这话时,他已过80岁,我30出头,听时没理解透,话却记住了。20多年间,不断记起此话,不断地让我体味内中的涵意。这里,有着这位老人历经曲折和困境的深切体验。这是从失败中提练的生活哲理。有一位农村老妇的话,近来常被人在网上提及: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你自己把它扒拉过来,头拱地做好就是了。都是老人的感悟,异曲同工。头拱地与不停留,都是在说,生命无几,不容沉湎于感叹啊!
行走人生几十年,老之将至时,往往言出真诚,言意也深。我认识的一位著名脑外科专家,102岁还出一专著,书中除有逻辑缜密的理论阐述,在后记中,一定坚持记下他的人生感悟共享于读者。其中有:何以解忧,助人为乐;坦诚待人,良友必多;扬人之长,避言其错。这是集一生的方法、经验和长寿秘诀,也是一位智者的留世哲言,两年后老人去世。我想起,他80岁时,我曾陪太太因长年头痛求医于他的专家门诊,经一番检查后,他亲自去注射室给我太太在头部打了一针,几十年未再复痛。他当时的和善、精心,给我们留下难忘印象。他的书出版后,送了我一本,以百岁高令端正写上我名字,并请“指正”。老人的人生感悟,其实是他长年行为的文字表达。这里面,有多少值得后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我喜欢与老人聊天,觉得这是与智者的对话。那些漠视老人、把老人看作落寞过客的后代人,他们与无数的生活“哲学家”侧身而过了。谁知道,他们因此而损失了什么。但是,如果他们善于倾听,他们的生活一定会因此变得更加平和而丰富,有坚守也有舍弃,充满快乐而又气定神闲。说不定,未到70岁,就成长为“哲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