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寻找

(2012-11-28 16:13:41)
标签:

随笔

杂谈

曾经寻找

                                 

     黄昏已临,窗外的夕阳开始收敛,天色暗淡下来了。我在听张培女士朗诵的我的散文《修理匠与艺术家》,小提琴舒缓的配乐,让我沉浸,也让我神思飞散。

     我看到张培女士的名字,是在《新民晚报》上。有一些上海的著名主持人和作家写文章怀念她,还有一些与她相识的普通人也在追念她。我看到,这不是一般表达心意的悼文,文中充满着对她的敬意、感激和怀想。这让我注意,一个50多岁的电台播音员的去世,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反响?

     我在文章中看到了她的敬业,年轻时,带着孩子到台里上班,忙了一天,脑子都沉在工作中,下班时,把孩子忘了带回家了。我看到她对后人的提携,有一位现在很著名的电视台男主持人,出道时是跟她学的,她不仅悉心在业务上教他,还给他提供各种机会,鼓励他上台亮相。他说,沒有她,他可能会走另外一条路。我似乎也看到了她仪态的优雅,一位善于写文章的企业家,把她的大幅照片送给自己女儿,要女儿挂在闺房,说,现在的女士,象张培那样由内透外、气质典雅的不多了。要女儿好好学张培阿姨。

由此,我很想听一听张培的朗读作品,这样一位专业出色,又有职业涵养的播音员,她对文章的解读会与众不同。于是,我开始留意和寻找,她会有什么播音作品在电台重播。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寻找,得到一个令人完全意外的结果。

一位朋友告诉我,有一位大学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修理匠与艺术家》,说张培在她的一档节目中朗诵过。并说,文中那位画家儿子告诉他,在张培过世后的追思会上,还播放了她对此文的配乐朗诵。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吃惊,张培竟然选择了我的文章朗诵;也有点不解,为什么在追思会上还要播放?

我终于找到了张培朗诵《修理匠与艺术家》的视频。我静静地听了好几遍。她的朗诵,让我在艺术家苦难的人生中沉寂,而艺术家在苦难中的不屈和挣扎,让我却听出了同情和暖意。她把理性的逻辑,柔化为生活的哲思;她把文中的两位艺术家,从历史深处,引导到我们面前。温婉的语调,深深地表达着对两位艺术家的尊崇。

我可以这样思忖了:她欣赏这篇文章,是因为欣赏艺术家在面对人生的跌宕中,选择了对艺道的坚守;在追思会上播放,一定是她认为,她对两位艺术家的理解和崇敬,作了来自内心的释放和阐发。她对自己的这部朗诵作品,是喜爱的,并且觉得是成功的作品。

这让我知道,张培选择作品的眼光,和她理解作品的能力。而这样的眼光和能力,来自于她的文化积淀,也来自于她自身的价值认定。

我深感荣幸,自己的作品,成全了张培朗诵佳作的产生,成了她的艺术成果的一部分。

我曾经的寻找,成为我了解张培的起点,也使我找到了张培值得这么多人怀念的理由。现在的从艺人,还有多少人象张培一样,坚守着艺术的道德和准则?而这样的坚守,总是令人去怀想。她曾经的同事,上海作家陈丹燕,前几天还在想着她:有几年,每天她来直播间接我班,现在,她却永别了阳光,她的温和的声音也永远不再有了。

我曾经的寻找,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艺术人格,以及由这种人格演化出的充满温情、爱和理性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