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俗、雅、文化

(2012-06-01 10:52:23)
标签:

随笔

杂谈

俗、雅、文化

                              

     在新落成的杭帮菜博物馆用餐,让我知道,俗、雅、文化这几个词,可以演化为怎样的就餐感受。

     那天中午,正下雨,餐厅落地窗外传来春雨滴嗒。桌上的菜点是日常的,却又不乏时尚;有着地域的市俗,却又显现出文化的典雅。炸响铃与瘦身的油冬儿同置一精细瓷盘;条头糕切小方块装盆,与蒸豆腐干丁混搭,置以一古朴木盆之上;即使是一款鲍魚,也以江南梅干菜同烹。最令人养眼的是,一寸块茶糕,放在半尺长、如微型木排的窄盘上,盘为灰白色,盘面用巧克力标画几枝树干、三二鲜花,精致疏朗,让我们不忍破此意境。

   在参观杭帮菜博物馆时,物品的内容和展示的手法,己经使我有俗、雅、文化这几字的归纳。心在想着,作为博物馆一部分的餐饮经营,要表达这几个字的意态,使餐饮与博物馆在品格上融为一体,绝非易事。但是,现在真的做到了。

   从事整个博物馆经营管理的,是杭帮菜博物馆餐饮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先生。据了解,杨先生早年毕业于某大学企业管理系,却喜欢烹饪艺技。二十年前,就业余研究杭帮菜制作和创新,曾经有菜谱出版。这些创制的新菜突出了民间市井生活特色,又与当今餐饮美学的现代趋势结合,不少新菜进入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如此,杭帮菜博物馆呈现的形态和品位就不难理解了。

   有不少人喜欢赋俗以贬义,认为俗为低下。其实大错。杨先生就认为,俗为民间本真,是市井生活的丰富性展示。因此,他视俗为真实的生活,一头扎进生活中探寻不止。很多菜的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灵感。能够表达俗,实际上就是能够表达生活的日常和真实。博物馆馆名中,揉进了一个“帮”字,是大俗,也是市井生活的集约。一些参观者在品尝了博物馆菜点后,不仅得口福,更认为又体验了一次“老底子”的日子。

   我认同杨先生的观点,俗,有时还是一个时间概念。生活中不少传统的过去式,都会认为是俗的。由此,俗,不能是博物馆和馆内餐饮的唯一特色。与俗相对应的是雅,与俗的传统性相对应的是时尚性。于是,就要俗雅共存,雅俗同现,容雅俗于一体,互相溶汇,共展其美。当一款菜点,来源于俗,可用雅点缀之;当一盅汤以雅为其长,也可用俗的佐料土化之,而整体却表达出一种浓郁的生活、现代的时尚。

   在追求这两者的结合中,文化的意韵便展现了。杭帮菜形成于市井,但却一直有文人喜好、推崇、改良、提练之。杭州是文人集聚之地,有不少文人以他们对杭帮菜的认知和创新载入杭帮菜历史。因此,流传至今的杭帮菜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杨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力攀俗与雅结合的新境界,源于对杭帮菜历史的清晰认识,可以说,每个杭帮菜发展的高峰,都是俗与雅结合最为完美的阶段。在杭帮菜博物馆品尝这样的菜点时,便会感到文化的气息,人文的流传。当然,他们还以器皿、餐具、环境哄托,使你进入一个雅致的、淳朴的就餐文化中。

   杨先生从一名机关干部转身为餐饮博物馆的管理者,成为餐饮研究专家,除了他的热爱和兴趣,还在于他的学习和实践。他的办公室是一座书库,每天被书本围困,他读的书不仅关乎烹饪,也有文化与美学。如此的浸染,文化会潜入心智。他与杭州最顶级的烹饪大师都是朋友,互为切磋,各取所长,互相渗透,还上灶操作,锅碗瓢盆叮噹一番,感受和领悟均入心底。如此创新而成的杭帮菜在博物馆面市,自然成为杭州最新颖、最诱人的现代杭州菜点。

   有人说,如果你是一名心有燥乱、行缺方向的人,那么,请到杭帮菜博物馆来参观和品尝菜点,它会让你面对生活、心接地气,更深的认识我们都来于民间,都吃五谷杂粮,那种想以海参、魚翅、燕窝为饭的好高骛远,是虚幻的浮云,最终还是要以日常饭菜养身。生活的脚步永远离不开土地。在你离开杭帮菜博物馆时,一定会觉得心存静气,踏实而又明净。迈开轻松的步子,去过自己快乐的、平凡的好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此景己然稀缺
后一篇:出众与出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