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与人
(2012-02-02 14:49:28)
标签:
杂谈 |
仪器与人
人想靠仪器作一些观察,先要搞清你观察对象的实际状况,否则你的仪器精度再高,也只会无的放矢,自己给自已提供理由。
当然,也有人既对仪器的功能认识全面,也对观察对象的特征了解全面的人。我有一朋友喜拍照,背一架万元相机。前几天,秋凉渐起,树叶落地,夕阳下,此兄对着树杆上残存的黄叶拍个不停,身上仅剩短袖汗衫一件。我问他:如此残景,能拍出好画面?他说:你是行外之人,有所不知。相机有光、速、动等功能,树叶有春、夏、秋、冬不同节气的形态,时序有晨、早、午、暮、夜的轮回,太阳从东到西,更有云遮雾障。一蓬叶,一棵树,究竟在什么空间条件下,在相机哪一种功能的调节中拍出的画面是最美的?这要看我在拍摄中不断的选择、比较。我只能尽可能多拍,奧妙无穷啊!他说着,似乎无限感奋。
我瞬间被他感染。相机作为仪器的功能,只是具备了客观记录的条件,有多少客观的存在,是需要人去感受、发现,而这种感受又涉及人对美学、艺术乃至拍摄对象专门知识的积累。一件美的攝影作品,如果沒有仪器好的功能、人的素养、客观物体的提供融为一体,是难以产生的。
他说,拍一幅好作品,就是寻求“真”之美。你看,现在睛朗天、好太阳日子不多,有时,为拍到好效果,要苦苦等待。我理解。我把他看成是捕足人间美的艺术志士。
最令人不可思义的是,无视客观对象变化,还以陈旧仪器观察,以过时标准分析,得出与事实相违结论的现象。刚看到一个城市的天气环境监测报告。年灰霾天气120多天,优良天数却仍高达300多天。它告诉我们,灰霾天是可算作优良天气的。那个pm2.5是可以作为优良空气的一部分,进入人体自由活动的。咋一看,好像是管仪器的人得“病”了。
面对灰蒙的天空,还在宣布天气优良,让人联想,操控仪器的人有“病”时,社会有多少严重的状况会发生。
人与仪器的组合,目的是为了发现真实,无论是美还是丑。这种组合作用的首义是客观性。但是,当人绝对控制仪器,丧失了对观察对象探真求实的理念,沒有对观察对象动态的、现实的了解,那么,仪器成了人手中的玩偶,成了表达人的意愿的工具,成了伪科学的帮凶。人会在满脸“幸福”中遭受毒害,诸如“灰霾”作“优良”之类。还不仅于此,当政府管理部门把这一客观性的要义抽掉时,谎言、粉饰似乎可以畅行。
人与仪器,人是主导,只有凸显观察对象的客观性,实现三者互为印证时,科学才显出它的光辉。
有人问:人有“病”,天知否?这询问苍天的无奈,让人顿生悲凉。我要答,人有“病”,天真会有病。天,只是无言以对。
人,在这个星球上是最具能动性的高级动物,祈盼你不生大“病”,好自为之。
我时常想起拿着相机拍摄残叶的朋友,人间不该为他那遥望蓝天的身影、他那追寻美的目光,提供庇护么?
我们都想生活在真实、简单、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里,仪器与人的科学相助,有时真是决定性的,它可以让人远离无聊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