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节目:端木向宇多彩的写作之路(视频整理文字稿)

标签:
文化时评历史杂谈 |
分类: 全国发行出版物 |
时间:2019年1月24日(现场采访)-2月25日新闻频道播出
(导示)2019年初,《霍金传:用生命和时间赛跑》亮相北京书展,这本在当当上曾排名历史类新书第五的畅销书作者正是太仓的端木向宇,这也是她出版发行的第七本书。她是我市最年轻的江苏省签约女作家。小说《时光阡陌,你未曾走远》、历史散文集《锦瑟无端五十弦》、励志社科《永不放弃,做自己的英雄》、教科书《娄东掇英》等都出自端木之笔,她称自己是一个半职业的畅销书作家,她写小说、写人物传记、写报告文学、写诗歌散文,写作对她来说体裁只是一个载体,把有生命力的故事传递给读者才是她写作的动力。2019年她还有四本新书将陆续出版,是什么机缘巧合让端木向宇走上了写作之路,她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创作理想又是什么?本期相逢关注“端木向宇多彩的写作之路”。
(开场)她曾是一名记者,16年的从业经历带她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她热爱艺术,书法、篆刻、抚琴、作画、诗歌辞赋都是她灵感的来源;她是陈逸飞笔下的江南女子,也是一朵铿锵玫瑰。她要用自己写的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江南的风土人情。她是太仓作家——端木向宇。我手上这本热售的《霍金传:用生命和时间赛跑》就出自端木向宇,本期相逢让我们一起走进端木向宇多彩的写作之路。
(现场)采访地点:娄东书房
(主持人)今年1月中旬的北京书展上就展出了新作《霍金传:用生命和时间赛跑》,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平台都在销售这本书,销量也很好。其实我们会想霍金,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你是怎么想到要创作这本书的呢?
(嘉宾)刚开始接到噩耗是在2018年的3月14日,当时霍金去世的消息对我比较触动,这是个比较大型的事件。当时我关注了霍金的中国微博号,上面共有二十几条信息,但每一条都非常励志,感动了我。创作《霍金传:用生命和时间赛跑》是个巧合,当时有出版社想写“霍金”推文,介绍他的生平事迹,由于受到感动,我便写了一段寄语,而后又进行了再创作。因为“霍金”感动了我,我也想把这份感动传递给大家。
(主持人)这是您的第七本书,那么第一本书的出版,是否有不同的经历?
(嘉宾)我创作的第一本书的经历,非常坎坷。《锦瑟无端五十弦》是我在2013年出版的,是我走上畅销书作者的一个启蒙点,当时很巧合有个编辑浏览了我的博客,向我约稿。当时我还在报社工作,创作的是新闻报道,很少有闲空的时间写些心情文章。博客写的很抒情,编辑看后说我文风很江南,可以很随意的描绘出江南的风物来,那时我没写过大篇文章不敢接这个创作。后来又想试一试,这对于我来说是次学习的机会,也是种新的尝试。创作过程可以用艰难来形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期间为了体验古琴,还上南园的“大还阁”进行古琴学习。与老师、琴友们交流之中,感受出自己的体会,让自己写出不一样的作品。虽然琴曲解读较为文史类,但我想创作出来的作品应该要有发人深省的感动。
(主持人)我们聊了一本人物传记,一本古琴类随笔,这两部书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创作的时候是有偏好还是范围较为广泛?
(嘉宾)我是很喜欢写古风一类的文学作品,关于人物的传奇故事,我也很愿意写古典类型的人物,比如我刚创作即将上市的《纳兰性德词传》,对于擅长的写作,也想要尝试新的创作体裁。有人说我诗歌、小说、散文什么文体都写,似乎写的杂了。我觉得作为“作家”就不该专注于一种文体的创作,应该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思想,以最恰当的文体表述出来,不应被某一种文体限制。我认为像“古琴琴曲解读”这样题材载就适合历史随笔类的,如果用诗歌来写解读显然不合适,如果用小说来写,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根据题材来创作作品,以最好的方式展示,所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以前在报社工作,从新闻报道到文学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作品却很丰富。想知道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创作上?
(嘉宾)我是个比较专注的人,在报社的时候我曾调侃自己只做“出报纸、编杂志、写小说”三件事情,现在我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分成三块,就像美学中讲究的“三分法”,三分之一用于体制内的工作,三分之一用来休息,还有三分之一用来文学创作,非常简单的生活也很有规律。恪守这个时间挺难的,有时需要给自己打“强醒针”,自己要有个时间表。由于时间的紧迫,高效率的工作成为我的目标,每件工作都需要非常投入。
(主持人)在签约江苏省第十批作家之前,是否在创作中也有“毙稿”和无所适从的时候?
(嘉宾)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相对走得较为平稳。因为我对于编辑的建议,特别是带有批评性质的意见,特别能接受。每一次的退稿都是对我成长之路上的鞭策。遭遇退稿一定是有原因的,无论什么样的原因,首先我会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就会去改正,这是个很好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比如我在几年前写的一部关于古琴的小说,在当时的图书市场上,古琴是还属于较为小众的题材。我很谨慎的先后向两家出版社投了稿,但出于市场受众考虑,这部小说没有立即得到出版。当时我想好的小说是不怕时间的沉淀,就算是“水”通过酿造也能成为美酒,我就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部小说,准备在今年上半年与广大读者见面。
(主持人)你是遵从自己内心写作的人,而不是先看市场再创作。
(嘉宾)我只是写畅销书,而不是在经营图书。对于图书市场是由出版社考虑,他们的出发点与作者是不同的,而我只是个写作者,写作就是作者遵从自己内心而写。作者与出版社有个共性都是想要出版“好”作品,但这个“好”的概念较为宽泛,作为作者我也是会关注市场。这是对自己有几个考量,第一从写作的技术上讲,是衡量自己有没有退步或是落入俗套。第二是找自己写作的启示,还有就是阅读就是学习,要多读多看,也很快乐。特别是当有新的“知识点”获得的时候,就像是被忽然点亮一般。
(主持人)七年7部著作的创作,是一步步在成熟和成长起来。
(嘉宾)对的,这种成长,在很多时候是“自我成长”。我就是自己给自己设计一些成长的台阶,时常思考处于哪一阶段,自己是否往上走。有时在同一平面的逗留也是为了完善自己,这是一种总体向上的趋势。我始终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要到达某个高处,它就像是接近成功的样子。因为从高峰往下推石头总比山下往上推容易。
作为基层的文学创作者,无法接触到高平台的时候,就需要自我搭建。那么用什么来建,就是自己一步步搭建的台阶,慢慢往上走。要明白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只能脚踏实地走,也因为自己搭建了台阶,就不会过多的负重。而作为基层文学创作者的压力也相对较少,但不能放任自己。每个台阶都是小目标,在自己内心需要多一些责任,进而达到完善自己创作的目的。开句玩笑,为什么我站得高?因为我在“基层”,只有站得高,才能让人看得见我。对吧!
(主持人)你从最初的文学爱好者,到自己写些东西,直到专业的作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很多人受到大浪淘沙的影响,而放弃。那么在此期间你的创作热情是如何保持的?
(嘉宾)用两个词来回答吧!就是“自律”和“克制”。“克制”自己不受其他影响,梦想的实现必须是自己走出来的,那么有了目标就要付诸行动。无论遇到怎么的阻力都要想法去克服。如果困难太大,也可以绕着走,迂回而上。多走冤枉路也不要紧,勤能补拙。到达山顶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是走到自己正确的路。
(主持人)除了写作,你好像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啊,篆刻、古琴、书法,你是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吗?这些也是你创作的灵感来源吗?我很好奇你创作的灵感是哪里来的?
(嘉宾)嗯!这些兴趣爱好见证了我的成长,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我喜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总要有精神寄托的东西,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喜好也不同。十几岁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运动,而喜欢篆刻是结缘于一次紫砂壶的制作,由于我性格比较执着,做完壶后要打印章,那么就去学了篆刻,但又刻不好就去练习书法,这些是一环套一环的,就像我的成长,并不是一下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也是一环套着一环构建起来的,关键是我喜欢“不求人”。因为喜欢传统文化,学这些也都是为了接受传统文化,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奥妙之处,而后才能产生自己的体悟,我把它们运用在文学创作之中。
学这些东西挺有用的,最大的收获是我创作的著作《娄东掇英》,写的就是娄东文化的历史人物。记得当时有位书法老师说弇山园里有一块褚遂良的真迹,还有在墨妙亭里有赵孟頫的书法原碑,因为做过记者有种想挖出真相的冲动,就去找这两块碑去了。心里就有很多的疑问,真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在弇山园呢?赵孟頫和褚遂良都来过娄东吗?听说米芾在娄东住过几年,这是真的吗?很多的问题冒出来,就想着去找到答案。后来就写成了《娄东掇英》,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娄东掇英》也是为了给娄东的历史留下传承的印记,让后人知道那时的古人也是有很多乐趣的。
(主持人)在你的文学作品里,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什么?
(嘉宾)我比较喜欢写情感类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名人还是凡人,虽然他们的人生各不相同,但情感是相通的。我就想写能感动人的作品,如果一定要把现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话,我会选择像马尔克斯那样的创作手法,就是用魔幻的现实主义来表现。由于我对“人”比较感兴趣,因为“人”都处于社会之中,那么情感就有了共鸣,在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想虽然不能感动所有人,但至少有一部分人,是为此感动的。
(主持人)初年《霍金传:用生命和时间赛跑》在北京书展亮相,在新一年里希望保持旺盛的创作动力。
(嘉宾)也希望这次谈话,能给奋斗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文友,给予一点启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