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右义门陈家长、人口、五公、义门陈研究

(2022-06-15 09:10:39)
标签:

读书

历史

文化

教育

分类: 家族文化

江右义门陈家长、人口、五公、义门陈研究

次序

姓名

           

人口

860876    (旺公支系一家之家长)

 

876880(旺公支系一家之家长)

90

880907(从此以后为合族家长)

200

——907912

 

——912942

 

——942976

 

鸿

——鸿976987

 

——987990

 

——990993

1200

——993995

 

十一

——995996

 

十二

——9961022

1000余口

十三

——10221024

2000

十四

克思10241063

3900

 

人口来源:

1.果石庄1784年谱《义门家法》:“子孙众多,上下和睦,存歿一十代,曾元二百人。”《义门家法》制定时间为890年。即890年人口200人。

2.果石庄1784年谱《江州陈氏义门碑》:“淳化初(990年),殿中丞唐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家千口,近年乏食,请于春首贷米二千斛,以瞻之。从之。”990年人1000口。

3.果石庄1784年谱《天相公(旺公)传》:“仲字世安,赠恭惠公,子曰崇曰勋曰玫;乾符间(唐僖宗时)伉为家长,旌表门闾。至大顺元年(890年),存歿一十代,曾元二百人。”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一  淳化元年(庚寅,990年)》:“夏四月,癸丑,江州言德安县民陈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令岁贷官米二千石。”990年人1200余口。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 至道二年(丙申,996)》:“上(宋太宗)谓侍臣曰:「德安陈旭一族,孝友恭俭,未见其比。」参知政事张洎奏曰:「旭家长幼千余口,世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如公府。」上曰:「近闻本郡岁或小歉,以官仓米二千石贷之,旭但受其半,且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或谓之曰:『曷不受而粜之,可得善价。』旭曰:『朝廷以旭羣从聚居,特出王赋贷私室,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此深可嘉赏。」旭,兢之从父弟也。”996年陈旭始为家长人1000余口。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天聖元年(癸亥,1023)》:“十二月辛酉,江州民陳蘊,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蘊年八十,且有行義。州以聞,上曰:「良民一鄉之表,旌之,則為善者勸矣。」甲子,授蘊本州助教。”1023年人2000口。

以上谱载与国史记载基本一致。

以下谱载人口存疑:

7.果石庄1784年谱《旌表义门履历》:“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一门几二百口同爨,始受朝廷旌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族何有于三千?...庆历四年(1044年),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嘉祐七年(1062年),族聚三千九百余口。”884年接近200人,此时唐僖宗逃难在成都;1026年人口3000人;1044年人口3700余口,1062年人口3900余口。

1020年3000口,1044年3700口,1062年3900余口。

8.果石庄1784年谱《家乘辑略》:“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壬申岁除日,当晚诸房诞生三十二男。”912年除夕生男孩32人。

9.果石庄1784年谱陈旭《谢恩表》:“是以义聚三千余口,幸免支分。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月二十八日。”1011年人口3000余口。

10.果石庄1784年谱《义门分庄记》:“自伯宣以来一十余代,萃族三千九百口。宋嘉祐七年八月。”分家时,自伯宣开始,一十余代,人3900口。

11.果石庄1784年谱《家长事迹.兢公》:“仁宗曰:尔家聚族二千余口,同居一十余代。...陈兢一十三代同居。”同为陈兢,此处人口加大了近千人,又是一十余代,又是一十三代同居。无法判断哪一个数字是正确的。

12.果石庄1784年谱《国深公》:“泰为家长,义聚三千九百二十二口。”

13.果石庄1902年谱陈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太祖皇帝开宝九年(976年),右补阙知江州事张齐贤奏,据伪署(南唐)文林郎试太常寺奉礼郎陈昉状称一十代同居,七百余口。...张相公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亦奏:鸿家(陈鸿)云自唐历今一十代聚族一千九百余口。...天圣三年(1025年)泰家(陈泰)义居三千余口。...有唐历江南伪命以来至于圣朝二百余年一十五代世不分,聚族三千七百余口。”

14.果石庄1902年谱《旌门记》:“族聚三千余口,义居二百余年,至嘉祐中家有三千九百余口。嘉祐七年(1062年)十月十五日记”

15.果石庄1902年谱《义门分庄记》:“自伯宣以来一十余代,萃族(聚集族人)三千九百口。

16.果石庄1902年谱《分居封官记》:“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义聚三千七百余口

义门陈人口

年代

谱载人口

史载人口

备注

884年

200

 

见人口来源7

890年

200

 

见人口来源1.3

976年

700余口

 

见人口来源13

987年

1900余口

 

见人口来源13

990年

1000

 

见人口来源2

990年

 

1200余口

见人口来源4

996年

 

1000余口

见人口来源5

1011年

3000余口

 

见人口来源9

1020年

3000

 

见人口来源7

1023年

 

2000口

见人口来源6

1025年

3000余口

 

见人口来源13

1026年

3000

 

见人口来源7

1044年

3700

 

人口来源13、17

1062年

3900余口3922

 

人口来源10、12、14、15

 

宋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盛德开保世之祥,衍庆恒由于祖泽。圣朝隆报功之典,追美必及乎先人。唯尔江州义门陈氏代传孝悌,世绍簪缨。累世同居,历年几乎五百;七朝同爨,聚族实逾三千。祖宗之培养既深,公侯之赏锡宁蕲兹。特赠尔始祖陈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许国公,四世祖陈蓝吴国公,五世祖陈青齐国公。

呜呼,褒崇虽吝于先朝,显扬宜彰于当代。锡之祠以祭祀,咸化同堂之义。

敕命。

天圣元年癸亥(1023)四月十日之宝

编者按:多谱云始祖五世生前曾经做过官,然而经考证,皆为布衣平民。本敕录之新加坡陈国纬所撰《江州义门陈氏宗谱》。

说明:

1.以上勅文出自义门陈谱。

2.此为陈旭996—1022年家长时之事陈旺731年迁居德安县为义门陈始祖,五世祖陈青在公元877年合族同处时,早已去世,赠封陈旭100多年前的五代祖人,在宋朝不存在。即使每一朝代的开国皇帝,也不会赠封100多年前自己的祖先。

 

 

陈旺与陈伯宣的记载区别

陈旺731年迁居德安县,陈伯宣本居庐山德化县,公元877年柳彦璋屠江州,陈伯宣在庐山无法安生,遂迁居德安县山区,与陈旺六世孙陈伉六兄弟合族同居,即有江州义门陈“合族同处”。陈旺先居此地,为义门陈开基祖,陈伯宣开启“合族同处”,为义门陈之祖。但义门陈多数谱出错,以陈伯宣为祖,而陈旺为孙,叫做“伯宣孙旺”。今义门陈研究者分为两大派:一派研究陈伯宣与陈旺六世孙陈伉为“合族同处”,同源于陈朝宜都王陈叔明,到陈叔明十世孙因战乱自救而“合族同处”;另一派则坚持“伯宣孙旺”,陈伯宣的孙子陈旺迁居德安县,发展成为义门陈,与柳彦璋屠江州无关。

于是,把谱中的记载抄录,便于分辨是非。

 

陈旺:

1.果石庄1784年谱《江州义门碑》:“旺于开元十九年(731年)辛未夏四月,徙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蘭,蘭生青,青生六子曰伉、仲、侍、俛、伟、伸。”

2.果石庄1902年谱《果石国深公派事迹》:“孙旺因官置产,占籍于江州德安县永清村而义门肇基矣。”

 

陈伯宣:

1.果石庄1784年谱《江州义门碑》:“宜都叔明(562年~614年)四世孙兼,举唐高宗上元(650-655年)进士,生京,开耀时(681-682年)进士,以从弟盐官令褒之子灌为嗣,官高安县丞,生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

2.果石庄1902年谱《远宗记》:“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兼,唐元宗(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举进士及第,生京,官至给事中,无子,以从子褒为嗣,生灌,其孙瓖避难于泉州之仙游县,生伯宣。

3.果石庄1902年谱《果石国深公派事迹》:“宜都王叔明五世孙兼,唐元宗开元中举进士,官至秘书少监,生京,进士及第,德宗朝官至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褒生高安县丞灌,灌生嗣,嗣生临淮令瓖,避难泉州之仙游,生伯宣。”

陈旺只有迁居德安县的记载,没有祖源;陈伯宣有迁居庐山的记载,更有祖源:陈朝陈叔明,唐玄宗时期的陈兼,唐德宗时期的陈京。

 

 

不可更改的历史—国史有记载,既不能前移,更不能挪后

以下三人为陈伯宣之祖: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叔明六世孙陈京,陈兼三子陈京,陈叔明十世孙陈伯宣,陈兼六世孙陈伯宣,陈京五世孙陈伯宣。祖源清晰,代次清晰,史书艺文又有记载,是不能移动的历史人物,随意将历史人物前移后挪,都是错误的。

1.宜都王陈叔明

《陈书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后主十一子》

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之墓志铭》

《南史》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

2.陈兼

独孤及《送陈赞府兼应辟赴京序》,《元和姓纂》有陈兼及儿子,《唐陈太丘祖德碑》,“系孙兼撰序,伾撰铭,伾子膺书,天宝九载十一月立(金石录)”。陈兼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撰写的碑文《陈留郡文宣王庙堂碑(并序)》。【唐】李肇 撰《翰林志》中有陈兼。唐.李华所作《三贤论》中有陈兼。《宋中遇陈兼》【集作二】髙适。

3.陈京

全唐文卷第15卷30【郊庙歌辞·享文敬太子庙乐章·登歌】陈京

全唐文卷五百十五  陈京

全唐书第05部 卷四百八十七中书舍人举人自代状  权德舆(五)有陈京。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三十一》有陈京。

《全唐文第06部 卷五百二十二梁肃(六)》有陈京。

韩愈与陈给事书》。

白居易《与陈给事书》

这些只是有代表性的史料,还有的未列出。供研究者参考。

不能把义门陈人当牛来研究

义门陈是人,不是牛。研究义门陈首先应明白这一点。

牛,三岁牯牛十八汉。三岁的公牛,相当于男人十八岁的状态。公牛三岁有生育能力,男孩子三岁可没有生育能力。男孩子不但三岁,十二岁前都叫童子,童子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有生育能力就不叫童子。

义门陈谱就存在这个问题:童子结婚生孩子当爸爸。

陈京780年后在德宗朝为官,到805年去世。陈京的后代为:

陈京—陈褒—陈灌—陈镶—陈伯宣,就算陈褒750年出生,陈褒到陈伯宣是四代人至少要70多到80年,何况陈伯宣五兄弟他最小,可知,伯宣公出生应在820年之后。

820年之后伯宣出生,到陈崇890年制定家法,中间只有60多年,这就是陈伯宣的一生时间

陈伯宣一生只有60多年时间,看看错误的世系:

伯宣—以檀—旺—机—感—蓝—青—生六子曰伉、仲、侍、俛、伟、伸,仲—崇

伯宣之后都是他的后代。义门陈果石庄谱中伯宣直系为:

伯宣以檀—旺—机—感——青—仲—崇共计9代人。

荒唐!陈伯宣一生60多年出生9代人,代均7岁,按时间算,男子在六岁前结婚,然后怀孕,7岁才能出生下一代。也就是:陈伯宣五岁多结婚,七岁时生以檀;以檀五岁多结婚,七岁生陈旺,代代如此。

有这样生育繁殖的人类吗?这是人类的笑话,是义门陈的耻辱。

大家看看,这样的研究是研究义门陈历史吗?这明明是在研究牛之类的动物啊。

不能把义门陈当牛来研究!

  2022年6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