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汉字王国》

(2016-02-14 15:23:39)
标签:

汉字

形象

文化

分类: 好书相伴

     《汉字王国》是2016年我阅读的第一本书。

大年初四,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徜徉于“汉字王国”。在阅读、端详、圈画、书写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她师从汉语学家高本汉,后到北大学习汉语,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中国古琴,在瑞典教授汉字。为使研究更加详实可信,她多次到中国访问,在山东、陕西有她自己的点(村庄)。

关于这本书,有这样一系列的数据让人惊叹: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此书,1989年出版后,有英、法、德等十多种译本。中文本1998年出版,由李之义翻译,2008年至2015年连续印刷12次,共计80000册。梅花香自苦寒来。难怪这本书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高度评价。

钱其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最近读到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别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很有道理……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征,是最少争议的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志。”

林西莉女士在“小引”中的一句话轻描淡写,却振聋发聩——“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有人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有人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林西莉女士的这本小书让我感受到汉字虽然形态不同,却意蕴丰富,其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亘古弥新,生生不息。

这本书从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讲起。开篇呈现的是“日、月、明”三个汉字,其形象性特点的背后有着另一番深意——“日”代表月亮,“月”代表月亮,“明”是日月结合,阴阳相结。《易·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宇宙万物自然之妙,在于日月天地。“明”字涵育着世间万物,世间万物离不开日月,日月之衡,维系着我们的生活。“一阴一阳为之谓道。”这是古代先贤最朴素的宇宙生成观。由此可见,林西莉女士在讲述汉字的同时,也在讲述中国文化。

难能可贵的是,林西莉女士的文笔清新自然,图文并茂,轻松自然的表达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关于“斗”字的描述非常真有意思——

“两个肌肉丰满的汉子在一场轻松,近乎舞蹈式较量中互相抓着。他们颈项粗大,腰板笔直,弓着腿,双脚踏地,这样才能使上劲,真是惟妙惟肖。”

“身”字本义为人的躯干,林西莉的描述更加生动——

可能仅仅是一个一般的挺着大肚子举着牌子的胖子吧?还可能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肚子里有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命。有趣的是,中国人使用“有身子”这句话表示怀孕了。

简洁的语言极富林氏风格,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我非常喜欢这段富有情趣的解读!

当然,对于“繁简之辩”,林西莉女士也有自己的见地——

“麦”字表示一颗有芒的麦子。1958年推行简化字,少了四笔,失去了与在中国生活和写字达三千五百年的各代人的一种联系,为此少写四个笔画值得吗?”

“宁”字原先的写法是:宝盖头下面是心加皿。

林西莉女士这样解释——

“屋顶下有一颗心和一个器皿。当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最后在自己家里休息或吃一点东西的时候,身心充满了安宁的感觉。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写法,人们加了一个谁也不懂的下半部分。1958年简化字时,心和皿都不见了。”

我非常欣赏林西莉女士客观、深刻的表述,她用平实自然的语言,丰富美妙的想象,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地表达。

而流沙河先生也认为“每一个正体字都有理由证明自己为何存在”,并试图让一小部分没有存在根据的简化字退出,还原汉字的风采。

非常凑巧的是,当晚在微信上读到李节老师的一篇访谈,题目是《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汉字教育”这一概念,不是一般意义的“识字写字教学”,它强调了汉字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教师思想境界的重要性。汉字教育的科学性需要“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王宁老师特别指出:“越常用的字越应该教好教透。”

这让我想起陈雯雯老师教“雕”字时,借助汉字画剖析字形,理解字义,将看似枯燥的字形活化成生动的示意图画,再现出巧妙的构字用意,感受汉字的音形之趣,义韵之美。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陈老师适时补充:“据说老雕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很远的高空清楚地看到田间的小动物,然后俯冲下来,张开大嘴,一口吃掉。”

课堂上,汉字已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更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汉字小精灵。如此依据字理、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小学低年级是汉字教育的开端,如何将“常用字教好教透”?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丰富提升,利用汉字的形象性、系统性、可解释性及汉字的构形、构意等特点,遵循汉字规律,适度融入字理,恰当开发课程,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在辨识、记诵、书写中学习汉字,传承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