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忙碌而充实的一年
(2016-02-06 13:22:58)
标签:
反思小结 |
分类: 发现生活 |
回首2015年,每个日子都是忙碌而充实的,因为有了积极、平和的心态,因为拥有帮助、支持我的领导和老师们,使得每个日子都是闪亮而珍贵的。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做一梳理、温记,以便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一、爱岗敬业,执著奋进讲奉献
一年来,周视导、周现场、微视频展示评比、识字专题研讨、大市评优课、省级观摩课、一师一优课晒课、央馆调研、全国名校长峰会、省教学新时空、区课改博览会……各项活动紧锣密鼓,接连不断,我放弃休息时间,和教师一起研课、磨课,以培育语文名师梯队为己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不断锤炼自己。
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演讲比赛、“我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小学生成长日记、整班写字比赛等系列活动共6次。指导李伟老师执教《夹竹桃》在江苏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获一等奖,指导郭静老师在央馆调研活动中执教绘本《獾的礼物》,指导陈雯雯老师在全国第11届名校长峰会上执教《观书有感》,受到好评。在“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中,语文学科共晒课218节,16位老师获大市一等奖,2名教师获部级优课。李伟、付军玲、满田田、高慧四位青年教师参加大市评优课均获一等奖。
1.主题式课堂观察,构建区域教研范式
围绕“学讲”理念,以“学科周现场”为平台,以“问题驱动式学习活动”为主题,以“主题式课堂观察”为载体,构建“研究共同体”, 聚焦“教材解读、学情分析、问题设计、合作学习”四个重点问题,开展语文教学基本结构的重点研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营造“教得对、导得巧、学得好”的语文新课堂。
借鉴崔允漷课堂观察已有成果,从“学生学习、教师助学”两个维度,紧扣“学为中心”,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三个流程开展研讨,观察框架的构建和观察量表的开发,实现了观察的多角度分析以及过程的深层次合作,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方面内容,使得教研由单一走向丰富,从模糊走向专业。
一年来,在民主路等学校开展研讨活动12次,近百名教师开放课堂,近千名教师参与研讨,积累典型课例100多个,呈现出一种基于“学讲”理念的区域教研范式。《基于“学讲”理念的教研新样态》等研究成果在《徐州教科研》发表,并收录《学进去,讲出来——徐州市域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一书。
2.名家课例观察,实现系统化的理论转型
鼓楼小语,底蕴深厚,名家辈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半年,我们组织教师对于永正老师近百个课例进行系统整理,结合科学取向教学论进行课堂观察,撰写课例评析,实现由单向度的“经验描述”向系统化的理论转型,为践行“学讲”提供航标和方向,培育鼓楼小语研究团队,实现鼓楼教育代际传承。
3.信息技术融合,呈现多角度的观察分析
今年12月,我们与明诚易通合作,以孙娟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合作学习等维度,利用听评课系统平台助力课堂观察,将数据分析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实现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知行合一,夯实根基共成长
教研员,既要教又要研,既要从理论上引导教师,又要在实践层面给予教师帮助。一年来,在刘文琪副局长和刘春华主任带领下,深入一线调研,听课及讲座150余节。
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我执教的《灰椋鸟》一课获市级一等奖。在徐州市送教下乡、区绘本教学、市陶研会“城乡大课堂”、省教学新时空等活动中上课、作点评,为国培、省培及新教师做经典诵读、校本教研、成长日记、语文教学等专题讲座,在省研究所调研会议、区课改博览会上做经验介绍,均受到好评。
阅读《于永正教育文集》《阅读整理学》《学习论》《教师的价值》《教书记》等26本书,感悟为学之道,为师之道,力求教研合一,知行合一。坚持撰写教育博客,共计43篇;坚持每天写日记,积累30多万字。撰写的《一节基于学情的读写课》《将写字10分钟落到实处》等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刊登。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协调能力不足,研究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后,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凝心治学,躬身实践,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为鼓楼教育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