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研究总报告
(2016-01-13 16:52:32)
标签:
教育实验课题 |
分类: 实验课题 |
一、
二、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始于20世纪70—80年代,较早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是斯基尔贝克、埃格尔斯顿等少数英国学者。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它需要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强烈的动机、团队成员建设性的互动沟通。”埃格尔斯顿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而澳大利亚的马什教授认为,作为与中央集权化教育相对立的一种象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强调课程决策权下放的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特点是注重实证研究和个案分析,对理论研究较少。
2.选题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开展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的实践意义可以概括为:
其一,有助于深化多元智能个性化教育研究。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对于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十分重要。这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哲学的时代呼唤。
其二,有助于加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力度。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高搭建了新型的平台。
其三,有助于强化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育为指导,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哲学的理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如果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成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那么,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和结果”。
3.研究价值
第一,本课题侧重研究分析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与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将有助于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和改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途径、方法和模式。
第二,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加强学校在课程决策中的地位,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和教育功能。同时,促使学校教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使校本课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对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做出实践研究,藉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系列,探索建立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库和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体系。
四、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
1.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分析
3.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策略研究
4.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研究的总结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思路
2.案例分析。本课题的案例分析指借鉴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开展实践研究。
3.改进评价机制,把评价贯穿于整个研究当中去。
六、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3.9—2013.10)确定研究课题,完成方案制定,前期论证,申报立项等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初步论证,并完成申报工作。
实施阶段:(2013.10—2014.7)全面实施研究,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召开成果报告会和中期展示会,完成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参加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
主要成果:《美丽的生命》课程获全国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提名奖,同时获日照市首届卓越课程评选一等奖;在鲁豫皖新教育联盟日照实验区开放周作了课程叙事;“我的学校鸽子的家”在日照市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阶段总结:(2014.7—2014.10)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材料和附件;举行成果发布会,编辑校本教材、案例专辑等。
调整实施阶段(2014.10—2015.8)在阶段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不断完善。
主要成果:《走进中国神话》课程获日照市第二届卓越课程评选一等奖;在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新生命教育叙事中分别作了题为“关注成长,呵护生命”与“穿越美丽的生命”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穿越美丽的生命”生命教育叙事发表在江苏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与评论》上。
课程再调整和提升阶段(2015.8—2015.)根据学校实际,到新营小学东校区,结合已有经验和东校区的文化特色,继续开发实施《美丽的生命》校本课程。
八、教学有效性分析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本课题以我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为切入点,走进个案,通过多种方法全面搜集资料,力图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旨在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框架,推进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同时本研究置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下,不是以传统知识教育为视角,而是将研究内容置于学生发展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丰富校本课程内涵,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了舞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弘扬了学生的个性,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开发的《走进中国神话》和《美丽的生命》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课程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鲜活载体。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