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馒头发霉了》精品案例(六年级)

(2013-11-05 16:12:04)
标签:

科学

六年级

分类: 精品案例

教材分析:

《馒头发霉了》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的第三课。教材选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的馒头”作为探究材料,意在激发学生对霉的探究兴趣,并以此作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走进并了解霉菌家族。教材分四个部分,教学也分成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馒头上的霉。通过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逐步深入的了解霉的颜色和形态,并结合观察结果画图进行描述,使学生充分认识霉的表象。第二部分,认识霉是什么。结合阅读教材,对霉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对霉的认识由表象上升到理性。第三部分,研究馒头发霉的条件。霉菌的生长繁殖一般要受温度、湿度、阳光等因素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因素可分为六个条件,对六个条进行组合,选择只有一个因素变化,另外两个条件相同的一组作为对比,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明确霉菌产生的条件。第四部分,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及依据。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于霉产生的条件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霉的产生与温度有关,还是与光线有关,还是与湿度有关,还是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本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在了解了霉的基础上,探究霉产生的因素,研究霉的产生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准备:让学生课前想办法使一块馒头发霉,并调查生活中容易发霉的物体和发霉的条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

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知识与技能

知道霉菌是微生物,了解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物体容易发霉。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并乐于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需要的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块馒头,想办法让它长毛,你做了吗?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准备情况。

2,小结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馒头发霉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霉。(板书:霉)

评析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观察面包上的霉

1,出示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填表。

 

颜色

形状

肉眼看

 

 

放大镜看

 

 

显微镜看

 

 

2,学生充分观察后,填写表格,进行集体交流。

3,学生间相互补充,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霉的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教材上还介绍了一些霉的其它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组织学生阅读资料

1,看书阅读,了解霉菌的知识。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上面的内容,了解之后进行交流汇报。

2,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霉菌的有关知识。

3,提问: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了?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4,提问:同学们对霉菌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霉,你有什么问题能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呢?小组内交流问题,集体汇报,选择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内容。

5,过渡: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

评析这个环节中,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霉菌的有关知识,对于有关知识由于学生的经验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教师给以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1,提问:你认为霉的产生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师生共同选择比较恰当的条件。

2,组合条件:把学生们认为霉产生的必要条件分成几种因素,并把这几种因素排列组合,形成几种不同的条件组合。

3,教师提问:那么,霉的形成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与其中的一个因素、两个因素还是三个因素都有关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学生讨论之后,确定只有经过实验才可以知道的共同见解。

4,小结:我们就来设计一个实验,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

5,引导学生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学生小组内合作,设计一个合理的,比较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改。

6,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相互间进行补充,之后进行修改,使设计方案更加完美。

7,小结: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分析霉菌产生的原因,并调查人们预防霉菌产生的办法。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并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将实验进行到底。

五、小结与拓展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课后除了做好实验之外,还请同学们调查有关食用菌的资料,研究一下食用菌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片段赏析

(一)“观察霉菌后反馈”环节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霉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所认识到的霉。

生:我用眼睛看,霉菌是黑色的,一片一片的,用放大镜看,可以看到在一片一片的霉菌之中,还有一些网状的结构,等到用显微镜看时,我看到那些黑色的霉菌就是一根根空心管,上端还有蘑菇一样的小头,一根根纵横交错。

生:我们小组的霉菌看起来是桔黄色的,中间还夹杂些白色的斑点,当我们用放大镜看时,看到那些桔黄色的是一块一块的,有点圆,那些白色的斑点也变大了,覆盖在桔黄色的上面,用显微镜看时,它们也是一根根的,有点像金针蘑。

生:我们小组看到的霉菌是绿色的,形状和他们看到的差不多。

生:我们小组看到的霉菌是青色的,一团一团的,不容易看清楚每一个是什么样子的。

……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对于霉菌的颜色、形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霉菌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教材上还介绍了霉菌的一些其它知识,我们一起来看教材。

片段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一个表格的引领,使学生用肉眼,用放大镜,用显微镜观察霉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霉的颜色、形状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确实是通过亲自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才得到了许多生动的认识。我们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去了解科学知识,去获得表象。另外,借助观察工具,可以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形象性。

(二)“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教学片段

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同学们想一想,霉菌容易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呢?

生:温暖、潮湿。

生:不见阳光、阴暗的角落

师:那就是说,霉菌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生:温度、湿度、光线。

师:我们把温度、湿度、光线这三个因素分成六种条件,分别是:温暖、寒冷、干燥、潮湿、阳光、阴暗,我们看一看它们可以组成哪些情况?

生:温暖、潮湿、阴暗;温暖、干燥、阴暗,还有许多。

师:是的,还有许多种情况。那么,我们怎么知道霉菌产生是和一个因素有关,还是和两个因素有关,还是和三个因素都有关呢?

生:做实验。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让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另外两种因素保持不变,用这个实验来研究霉菌的产生条件。

(学生小组内研究、设计实验方案。)

师: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小组把湿度作为变量,选择温暖和寒冷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试验,我们的做法是:把一块干燥的面包放在教室内有阳光的地方,;把另一块面包洒点水,放在教室内有阳光的地方,通过两种情况的比较,看一看霉菌产生和湿度的关系。

生:我们小组把光线作为变量,选择阳光和阴暗两种情况进行对比试验,我们的做法是:把一块洒了水的面包放在教室有阳光的地方;把另一块洒了水的面包放在教室里阴暗的角落里,通过两种情况的比较,看看霉菌产生和光线的关系。

生:……

师:同学们的实验报告都很好,课后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把实验过程、结果记录下来,研究一下霉菌的产生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片段评析让学生通过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验证,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设计一个恰当的实验方案是关键所在,考虑到学生已经多次运用到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找出影响霉菌产生的因素,并进行对比分类,把所分成的条件进行组合,选择最恰当的实验方法,这就为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学生们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参与到新实验的设计之中,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比较恰当的、易于研究的方案。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动手、动脑参与活动的时间。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在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霉菌之后,自然对霉菌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通过阅读教材,进一步的对霉菌产生理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研究霉菌差生条件的想法,并设计实验来探究霉菌产生的条件,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科学学习活动之中。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参与学习活动,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积累等因素和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密切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生活中研究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使科学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 体现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有机统一。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课中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们对于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一是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二是教师准备好显微镜,调节好,学生直接观察,两种办法都可以节省这一环节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实验的设计之中。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虽然知道应该保证两个条件的不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