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八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体育组第一次课堂展示活动

标签:
公开课 |
分类: 体育组活动记录 |
传接球技术及运用学期单元计划
学期单元目标 |
1.
2.
3. |
课时 |
6 |
|||
课时 |
课时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策略 |
||
1 |
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 |
1.能说出双手传接球技术中脚步和传接衔接要领。 2.能在运球中做出双手传接球动作,发展协调性。 3.培养同学之间的配合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
重点:行进间传接球的手法。 难点:传球与跑动的结合时机。
|
1.
2.
3. |
||
2 |
双手传接球练习方法1 |
1.
2.
3. |
重点:传接球动作的衔接。 难点:传球的方向。 |
1.
2.
3. |
||
3 |
行进间传接球练习方法2 |
1.
2.
3. |
重点:传球的手型。 难点:传球的时机和角度。 |
1.一人定点,另一人移动传接球。 2.三人定点,行进间传接球。 3.S型行进间传接球。 |
||
4 |
行进间传接球运用方法1 |
1.
2.
3. |
重点:传球的提前量。 难点:传球的稳定性。 |
1.
2.
3. |
||
5 |
行进间传接球运用方法2 |
1.
2.
3. |
重点:传抢时机。 难点:运球、传球、防守衔接连贯。 |
1.
2. |
||
6 |
行进间传接球运用方法3 |
1.
2.
3. |
重点:积极跑动,拉开空间。 难点:传球的力量与时机。 |
1.
2. |
||
“篮球: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为宗旨,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的单元教学为出发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分组学练传接球组合技术,体验篮球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全队串联进攻的重要手段,是初中篮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好地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本课选自浙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四八年级篮球“传接球技术”单元第一课时。本课以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入手,将技术动作融入各个基本练习中,让学生初步掌握“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
三、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篮球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双手传接球是本学期第一次课。由于接班上课,本课从学习侧身跑的认知为重点,兼顾传接球进行教学,并让学生尝试组合动作融入到消极防守,使技术学习和运用得以有效的结合,激发学练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理解双手传接球技术中脚步和传接的衔接要领。
2、技能目标:能在短距离慢跑、侧身跑中做出行进间传球动作及接球动作,发展协调性。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之间的配合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行进间传接球的手法;
难点:传球与跑动的结合时机;
|
|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以此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营造快乐学习的气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2、学法: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探究学习,自学互学、自练互练、相互借鉴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八、课的负荷
预计本课练习密度40%左右、平均心率140次/分。
九、场地及器材
场地:篮球场一片
器材:篮球25个、小标志物20个
浙江省《体育与健康》教案
授课教师 |
叶增坚 |
学校 |
|
||
班级 |
七年级 |
人数 |
|
单元课次 |
6-1 |
教学内容 |
1.篮球: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 2.体能:心肺耐力练习 |
||||
教学目标 |
1.能理解双手传接球技术和传接的衔接要领。 2.能在练习传球动作及接球动作,发展协调性。 3.培养同学之间的配合意识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
||||
重难点 |
重点:行进间传接球的手法; 难点:传球与跑动的结合时机; |
||||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学练标准 |
组织形式 与安全措施 |
练习 次数 |
练习 时间 |
准备部分 8’ |
1.课堂常规 2.队列练习:一列横队成二列 3.准备活动 3.1运球跑 3.2球操 |
1.静、齐、快。 2.精神饱满,动作到位。 3.1按要求有序完成。 3.2动作到位,拉伸充分。 |
1.二列横队 2.四列横队 3.1四路纵队 3.2四列横队 |
1 3 1 |
1’
3’ 2’ |
基本部分 33’ |
1.篮球: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 1.1复习双手胸前传接球 1.1.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1.1.2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两人对传1球 1.1.3三人对传1球 1.2双手胸前传接球 1.2.1两人对传2球 1.2.2三人对传2球 1.3三人对传3球 1.4自由练习 2. 心肺耐力练习 |
1.1.1传接球动作标准。 1.1.2传接球动作协调连贯,传得准,接得稳。 1.1.3结合移动,提高传接球的稳定性,80%的学生不掉球。 1.2.1两人一组成功率达到80%以上。 1.2.2听教师指挥,完成动作,成功率60%以上,降低失误率。 1.2.3成功率达到60%。 1.3按要求完成5次练习,成功率达到80%。 2.集体练习,参与程度达到100%。 |
1.1前后两人一组,(安全提示:注意力集中,小心来球)。 1.2两人一组,(安全提示:跑动时注意安全)。 1.3两人一组,(安全提示:抢到篮板球后从两侧返回)。 2.散点(安全提示:与周边同学保持安全距离)。 |
》50 》30 》50 》5 》5 》5 若干 2 |
1’
1’ 2’ 2’ 2’ 2’ 2’ 3’ |
结束部分
|
1.放松:拉伸 2.课堂小结 3.师生再见 4.回收器材 |
1.拉伸充分,身心放松。 2.主动交流学习体会。 4.学生积极收还器材。 |
四列横队 |
1 |
2’ |
场地器材 |
篮球场、25个篮球、标志物若干 |
预计练习密度 |
45% |
预计平均心率 |
135次/分 |
教 学 反 思 |
|
体育评课
丁永炬
叶老师上的《双手传接球技术方法体能》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其中不仅学到了动作技术,同时发展了运动能力,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意志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成功的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改变了过去只重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只关心学生的生理负荷,到现在的更注重沿着学生心理变
,这条主线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淡化技术,强调健身。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变学科结构为学习结构,加强了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执行任务为现在的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叶老师突破了体育教学以“竞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用价值,充分发挥了他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发展自己能力。在开始部分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进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然后,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这样不但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而且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其次,叶老师在基本部分教学中,通过标准示范,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篮球传接球技术的技术动作。给同学以美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技术动作练习。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生自身的特长,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互帮互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三,叶老师这课在组织教法的选择上也很用心。在教学中,用带有生动语言消除了学生篮球的恐惧心理。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大范围的集中学习,而是针对一些出现的问题,叶老师小范围的点拨、纠正和指导,这样不但有效的解决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
在教学中,由于叶老师适当的参加各组的练习,给学生做出优美、准确的示范动作,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叶老师还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结束部分,用中国国粹太极进行放松练习,不但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得到放松,而且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叶老师这节课从整体上讲是成功的,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