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八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科学组第一次课堂展示活动

标签:
公开课 |
分类: 科学组活动记录 |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物理现象。
3、识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作图。
5、掌握平面镜成像及其应用。
6、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
(2)、能力目标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有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教学难点:
反射定律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应用:
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
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3×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2.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角,则反射角是60°。若将镜面转动,使入射角成4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0°。
3.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1.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能发生反射现象。由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不同,我们通常把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表面对光线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正立的;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球面镜分凹镜和凸镜两种,凹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使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凸镜能使光线发散。
(1)平面镜:
1、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物大小相等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正立”“等大”“虚象”“像、物关于镜面对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作
5、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2)从实验知道,太阳发出的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纸屏上形成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彩色光带的颜色按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表明,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对光现象中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色散等现象做了全面复习,希望大家能牢记规律,并熟练应用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
评白福城老师的《身高体重仪的制作和改进》一课
1.关于内容选择
“提高学业标准不是要求掌握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求提升思维能力。因此,选取教学内容时围绕核心概念来进行”。
2.关于任务设计
任务一:设计电路图,补充并完成简易身高测量仪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可提供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要求:身高越高,电表示数越大,最好示数能均匀变化)。学生课堂展示,简述方案,请说明依据,出示评价角度让学生自己评价本组的方案
任务二: 识别0刻度线和量程(测量范围)
任务三:提高测量精确度和扩大量程
任务四:课后制作一个体重测量仪
白老师能做到:(1)问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问有障碍的问题,能带给学生适当的矛盾和困惑,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问是连续的问题,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问题。
(4)问激发思维的问题,学生要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还有什么”等问题,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