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江八中2022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之教学设计

标签:
备课 |
分类: 综合组活动记录 |
备课 类型 |
新授课 |
设计教师 |
一备:(叶小宝),二备:(叶小宝) |
|||
上课 课题 |
第13课 |
课时 |
1课时 |
|||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人工智能基础》的第4课,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图像识别技术是- -种十分重要的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图像识别技术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图像识别的本质是模式识别,其要点是提取图像中的主要特征,再到相应的库中去匹配这些特征,找到匹配度最高的答案。根据图像应用的场景,可以大致把图像识别分为文字识别、动植物识别和人体人脸和指纹等)识别等领域。引导学生在图像识别前,先要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的图像,最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而提高识别的正确率。无论方法是否相同,图像识别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特征提取与比对来识别图像。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特征提取上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但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要求学生掌握卷积神经网络,采用多个层来不断加强图像的特征。将从上一-层提取出来的特征输人到下-层,再进行特征变换,进- 步加强特征信息。 |
|||||
第1课 时 |
教学目标 |
1.根据具体的应用案例,能够鉴别使用的图像识别技术。 2.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3.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 |
||||
教学重点 难点 |
重点:图像识别的本质和识别过程 难点:特征提取及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 |
|||||
教学 准备 |
1.网络教室。 2.视频、或软件百度、腾讯、华为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软件开发工具包。 |
|||||
预设 流程 |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图像识别技术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图像识别在哪些场景中应用 学习指导: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观看一段小视频? 观看视频 从此视频当中,我们了解到计算机可以通过编写好的代码进行人脸识别,在生活中,很多公安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进行破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关键问题:图像识别在哪些场景中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图像识别技术。 环节二:讲授新课 学习新知 学习目标:了解图像识别的应用场景和识别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总结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学习指导:
采用识别文字的APP或软件,将图像中的文字识别为文本形式。
图像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图13-1所示,在文字识别领域,识别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等;在图形识别领域,可以鉴别出各种植物、动物等;在人脸识别领域,可以实现手机支付、解锁等功能。
亲身体验 举例你身边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 1、火车站检票口人脸识别 2、手机人脸解锁 3、扫一扫二维码 4、自动驾驶
三、图像识别的过程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分为采样、量化与编码三个部分。 (1)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幅图像,采样结果质量的高低就是用前面所说的图像分辨率来衡量。
(2)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它反映了采样的质量。
(3)编码可以实现压缩图像数据量,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像数据量一般较大,编码技术可以压缩存储量。例如,一个分辨率为16×16像素的黑白字形图(如图13-3),若用“0”表示白、“1”表示黑,如图13-4所示的是未经压缩的图像数字化表示。
2.预处理
3.特征提取
4.分类并识别
关键问题:图像识别是如何实现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践、观看视频、教师讲解图像的应用场景和图像识别的过程,感受图像识别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落实本课教学的重点。 环节三:图像的实践
学习目标:实践加深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学生活动: 从网上搜集一种植物的多张图像,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识别。
学习指导: 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一般提供若干类别的图像模型。借助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类别图像的识别。以百度语音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为例,识别动物图片的过程如图13-8所示。
关键问题:植物是如何识别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图像识别的尝试。加深对图像识别过程的理解。
环节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学习目标:巩固控制与反馈 学生活动:师生互动进行课堂小结。 1、图像识别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来识别图像中的对象的技术 2、图象识别的应用领域:文字识别领域,识别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等智能识别。 3、图像识别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像信息的获取、预处理、选择分类器并识别出图像。 4、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识别植物。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
|||||
作业 设计 |
从网上搜集一种植物的多张图像,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识别。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

备课 类型 |
新授课 |
设计教师 |
一备:(叶小宝),二备:(叶小宝) |
|||
上课 课题 |
第13课 |
课时 |
1课时 |
|||
教材 与 学情 分析 |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人工智能基础》的第4课,在人工智能技术中,图像识别技术是- -种十分重要的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图像识别技术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图像识别的本质是模式识别,其要点是提取图像中的主要特征,再到相应的库中去匹配这些特征,找到匹配度最高的答案。根据图像应用的场景,可以大致把图像识别分为文字识别、动植物识别和人体人脸和指纹等)识别等领域。引导学生在图像识别前,先要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的图像,最好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而提高识别的正确率。无论方法是否相同,图像识别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特征提取与比对来识别图像。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特征提取上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但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要求学生掌握卷积神经网络,采用多个层来不断加强图像的特征。将从上一-层提取出来的特征输人到下-层,再进行特征变换,进- 步加强特征信息。 |
|||||
第1课 时 |
教学目标 |
1.根据具体的应用案例,能够鉴别使用的图像识别技术。 2.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3.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 素养目标:通过对图像识别技术和具体应用场景相融合的创想活动,感知图像识别的社会价值,提高信息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在线分享,体验图像识别的真实应用,感受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的便利,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利用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难点 |
重点:图像识别的本质和识别过程 难点:特征提取及卷积神经网络的功能。 |
|||||
教学 准备 |
1.网络教室。 2.视频、软件百度、腾讯、华为等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软件开发工具包。 |
|||||
预设 流程 |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图像识别技术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图像识别在哪些场景中应用 学习指导: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观看一段小视频? 观看视频 从此视频当中,我们了解到计算机可以通过编写好的代码进行人脸识别,在生活中,很多公安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进行破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关键问题:图像识别在哪些场景中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图像识别技术。 环节二:讲授新课 学习新知 学习目标:了解图像识别的应用场景和识别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总结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学习指导:
采用识别文字的APP或软件,将图像中的文字识别为文本形式。
图像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图13-1所示,在文字识别领域,识别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等;在图形识别领域,可以鉴别出各种植物、动物等;在人脸识别领域,可以实现手机支付、解锁等功能。
亲身体验 举例你身边使用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案例。 1、火车站检票口人脸识别 2、手机人脸解锁 3、扫一扫二维码 4、自动驾驶
三、图像识别的过程
图像的数字化过程主要分为采样、量化与编码三个部分。 (1)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幅图像,采样结果质量的高低就是用前面所说的图像分辨率来衡量。
(2)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它反映了采样的质量。
(3)编码可以实现压缩图像数据量,数字化后得到的图像数据量一般较大,编码技术可以压缩存储量。例如,一个分辨率为16×16像素的黑白字形图(如图13-3),若用“0”表示白、“1”表示黑,如图13-4所示的是未经压缩的图像数字化表示。
2.预处理
3.特征提取
4.分类并识别
关键问题:图像识别是如何实现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践、观看视频、教师讲解图像的应用场景和图像识别的过程,感受图像识别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落实本课教学的重点。 环节三:图像的实践
学习目标:实践加深理解图像识别的过程 学生活动: 从网上搜集一种植物的多张图像,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识别。
学习指导: 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一般提供若干类别的图像模型。借助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类别图像的识别。以百度语音识别软件开发工具包为例,识别动物图片的过程如图13-8所示。
关键问题:植物是如何识别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图像识别的尝试。加深对图像识别过程的理解。
环节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学习目标:巩固控制与反馈 学生活动:师生互动进行课堂小结。 1、图像识别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来识别图像中的对象的技术 2、图象识别的应用领域:文字识别领域,识别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等智能识别。 3、图像识别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图像信息的获取、预处理、选择分类器并识别出图像。 4、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识别植物。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
|||||
作业 设计 |
从网上搜集一种植物的多张图像,利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进行识别。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反思 |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兴趣盎然,经历“认识、体验、探究、创想”的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体验,在思考中感知,在交流中提升,很好地达成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本课为在初中进行人工智能教学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课在关注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基于真实情境,利用图像识别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信息意识。将移动终端作为学习工具,借助微课等学习资源,利用互动平台在线分享,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